陕西旬邑:春耕备耕有“特点”
2017-03-22 14:08:12   来源:中国网

走在旬邑广袤的田野上,全县干部群众正在齐心协力备战春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耕备耕呈现出新亮点、新特色。

\

中国网3月22日讯 年年备春耕,岁岁有不同。记者走在旬邑广袤的田野上,一个个第一书记忙在地头、一棵棵果树施足“月子”肥、一块块田地有了“测土配方”单,人人都洋溢信心百倍的神情,户户都怀着丰收在望的喜悦,阡陌纵横的田间一派生机,全县干部群众正在齐心协力备战春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耕备耕呈现出新亮点、新特色。

第一书记卷起被子酝酿“脱贫计划”

3月15日23时,车村村委会会议室灯火通明,不时传出热烈的鼓掌声,这是该村第一书记周军虎主持召开该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会议,正在敲定他提出的《关于车村扩大原生态黑猪养殖和加大网络营销脱贫方案》,得到全票通过。

今年以来,该县坚持将春耕备耕作为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的重要任务,按照因村派人、按需分配第一书记的原则,针对存在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后进型”贫困村,注重选派政治思想好、党务能力强的党务干部,着力建强班子,引领发展方向;对产业发展滞后、群众致富能力弱的“落后型”贫困村,注重选派业务技能精、带富能力强的技术部门干部,着力优化产业,找准发展路子;对矛盾突出、纠纷集中的“问题型”贫困村,注重选派法律业务熟悉、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维稳部门干部,着力化解矛盾,凝聚发展合力。第一书记彻底脱离原单位工作岗位驻村,党组织关系转至所包贫困村,年驻村工作不少于220天,并规定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户,考核在镇上,群众不脱贫,第一书记不轮换、不撤离,确保他们沉下身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做好全年农村工作。至目前,全县114名第一书记,根据各村实际,已制定112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形成2292份贫困户脱贫计划,解决备耕生产困难563件。据悉,该县荣获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殊荣,是咸阳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县区。

\

发挥优势瞄准市场引领“特色发展”

张战战是丈八寺便民服务中心有名的苹果生产销售大户,“我们搞传统苹果种植,必须抓住市场,也得多试试新品种,生产‘高大上’的农产品,满足城里人的高端需求,增加产品含金量。”在他的红肉苹果种植基地,引来一波又一波农民参观学习,当场要求加入他的果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旬邑位于渭北高原,光照充足;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降水适宜,分布较均匀;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危害轻,是国内外公认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荣获“中国优质苹果基地”“中国苹果20强县”“全国农业(苹果)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全县发展苹果50万亩,年生产优质50万吨,“马栏红”苹果荣膺央视“2015魅力农产品”。今年,该县将坚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果、畜、特”做文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实施马栏红苹果提质工程,以“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为方向,以国家苹果试验站和西农大园艺学院专家团队为科技支撑,发展矮化苹果2万亩、高标准示范园5000亩。制作“苹果宴”,将苹果从单独的菜品变成系列宴席并形成品牌。筹划建设“马栏红”果品交易市场,对果品实行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监测,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加快“产业美、城乡美、生态美、社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关中最美县进程。

助农分队对症下药开出“农资秘方”

“去年10亩玉米按农技专家开的“秘方”施肥,每亩地不但节省了35块钱肥料,产量还提高了两袋子。今年,我又按专家开的新“秘方”购买农资了。”在湫坡头镇拿着“配方施肥卡”购买种子和化肥的坪坊村农民田世选满怀希望的告诉笔者。

该县成立春耕生产领导小组,召开了春耕备耕工作专题会议,对全县春耕备耕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加大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强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迅速掀起春耕备耕热潮。同时还抽调农业、扶贫、工商、质检等100余名技术人员,组建了科学技术、农资筹备、农机修理、生产咨询、放心农资等8个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各镇、村、组、户,把实用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放心的农资送到群众手里。针对受环保、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尿素、碳胺、农药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局势,该县科学研判,提前准备,早在年前就协调筹备良种8.1万斤,调供化肥3000吨,储备农膜2吨、农药56.24吨,有效提高了供应和价格调控能力。把全县分为四个区域,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对农资销售网络进行登记,建立电子档案、开展拉网式检查,保持高压态势,切实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目前,印制发放宣传单23000份,出动执法车辆120余次,检查农资经营主体180余户次,帮助农民解答疑难问题1536个,受理举报投诉68个,处理举报投诉56起。

(秦选红 通讯员田向阳)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旬邑 陕西 特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