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阳 艺 苑
“三姐故乡风情多咧,连情会友唱山歌,如今广西成歌海咧,宜州三姐传下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下枧河畔,小船还未靠岸,耳边就传来了嘹亮的山歌声。
青罗带般的下枧河处处流淌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奇。下枧河畔的刘三姐故里景区是音乐电视剧《刘三姐》的主要取景地,在河东岸的刘三姐故乡——流河寨,游人常在这里对山歌、听彩调、看蚂拐舞、跳竹竿舞,感受广西独特的民俗魅力。 围绕“生态、长寿、民族、红色”等特色文化资源,广西以文化旅游为龙头,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生态长寿地·三姐文化城”的品牌效应逐步彰显,旅游文化产业节节攀升。
宜州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壮族文化精髓之一。作为山歌的故乡,宜州市于2006年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人们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壮美宜州成为“一座会唱歌的城市”。
“宜州处处百花开咧,三姐家前摆歌台;山清水秀人更美咧,唱着山歌等你来……”走进宜州一家酒店,身着壮族盛装的服务员唱着山歌欢迎来宾的方式令人如沐春风、眼前一亮。“山歌进酒店是宜州市开展的刘三姐歌谣万人传唱活动的成果之一。”宜州市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彦儒介绍。宜州于2016年11月开展了山歌传承活动,提倡领导干部带头学唱山歌,邀请山歌传承人到机关、企业、学校授课,在公园、景区设立歌圩,举办传唱成果展示活动。“如今,宜州有80%的百姓会唱山歌,真像歌声里唱的‘我的家乡山歌多,山歌流淌一条河;姑娘都是刘三姐,小伙都是阿牛哥’。”李彦儒说。
“在刘三姐故里过了一把与‘刘三姐’对山歌的瘾,感觉很新鲜,以后还会再来。”来自湖南的游客刘先生意犹未尽地说。“独具特色的山歌文化为宜州的旅游发展增色不少,酒店入住率、景区接待率不断上涨。”李彦儒透露,唱山歌、对彩调成了流河寨、歌仙桥、壮古佬等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6000平方米的舞台上,一面面硕大的铜鼓摆在观众面前。随着浑厚的鼓声响起,一群身穿瑶族服饰的姑娘跳起了铜鼓舞。姑娘身上的银饰伴着鼓点发出有韵律的声响,让人大开眼界。这是“世界长寿之乡”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中的一节。自2012年9月《梦·巴马》首演后,集瑶族风情、自然风光、长寿文化为一体的巴马便成为中外游客梦想中的旅游胜地。为发展民族旅游,巴马凭借长寿文化、瑶族节庆文化和铜鼓文化构建出“一村一品”格局,引进16.2亿元的世界瑶族文化旅游村项目,投入200万元修建长寿文化展厅。当地政府鼓励创办文化演出企业、积极规划乡村旅游表演项目,旅游业已成为巴马的主导产业。
在整个河池市,青山绿水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南丹县将酒文化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开发出了天然藏酒洞“洞天酒海”,并规划建设酒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罗城县把城区西门河两岸沿街路段改造成仫佬族风情街,成为游客了解仫佬族文化的好去处;宜州市怀远古镇充分挖掘骑楼街、三大寺庙、五大会馆、八大码头等历史文化遗址以及古老的渔村文化,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河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陆海生介绍,2016年,河池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64.88万人次,同比增长16.89%,旅游总消费233.37亿元,同比增长28.12%。目前,南丹丹泉洞天酒文化旅游景区、宜州拉浪生态休闲区、怀远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全市4A级景区增至12个;巴马、宜州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下一步,河池市将加快建设百里龙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谋划建设刘三姐民族风情国际旅游区,重点推进宜州下枧河、南丹丹泉酒文化旅游城、罗城剑江等15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继续挖掘刘三姐歌谣文化以及仫佬族、毛南族、白裤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风情旅游、观光休闲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提升百里龙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产品品质;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推出6条精品线路,力争全年接待游客增长15%以上,旅游总消费增长26%以上。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