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斐 通讯员 江贤文 王道志 陈延安)“一吨泡桐叶子能卖280元钱,还有这种好事!”近日,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展望村的贫困户杨吉春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确实是这样——泡桐林间伐后,树干可以用来做家具,树枝可以用来生产刨花板,连树叶都可以用来加工成生物燃烧颗粒。
这是岚皋县近年来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实施产业脱贫,致力于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增收的金山银山的显著成果。
农民成股东 荒山变银行
南宫山镇展望村是全县72个精准脱贫村之一,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截至2016年,全村贫困户165户412人,占到总人口的40%。2010年县上发展山林经济,展望村抓住机会,开始持续不断种植泡桐,目前,全村已经种植泡桐树6500亩左右,形成了速生泡桐产业。2016年8月30日,展望村成立的南宫山山林循环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陕西金岚木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泡桐林流转协议——种植户将林地流转金作为股份入股,世世代代种地为生的农民,一下子成了股东。
展望村村支书向守元给我们算了笔账:泡桐种植一次,终身再生,第一次采伐后,4年左右就可以再次采伐,一亩地一年可以收入2000多元钱。按照计划有序间伐,农民年年都有收入。过去的一座座荒山,如今成了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用上“笨办法” 挣到“良心钱”
官元镇古家村贫困户的120亩莲藕,2016年全部采用镇上统一调来的菜籽油饼和桐油饼施有机肥,不仅长势喜人,而且前来订购的商家也络绎不绝。据保守估算,每亩可收入1.2万元,收入超过以前施化肥的任何年份。
岚皋人深知,农业是个老实人的事业,种田还得用“笨办法”。他们确定泡桐、核桃、生漆、茶叶和苗木花卉等山林“五园”和劳务输出、烤烟、魔芋、畜禽养殖、蔬菜等农村“五业”,以及以优质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主的二、三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以晚季节西瓜、算盘李、莲藕、红香米果蔬及粮食为重点,施有机肥、少用除草剂,用好品质博高价位,让“老实”农业有了可观的收入。
同时,岚皋专门出台了产业脱贫扶持办法,拿出1000万元作为银行“担保金”,鼓励相关银行共计向企业、农场主和大户提供了不少于10亿元的贷款。据统计,2016年岚皋新建现代农业园区12个,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户,新增农林场主76个,累计提供产业贷款及奖补资金1.2亿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万人次,实施土地整理及复垦1万亩,调集各类有机肥5万吨。
政策措施好 农企得双赢
岚皋县实施产业脱贫企业引领、主打富硒有机品牌,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也促进了企业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岚皋县烛山食品公司董事长陈军说,2015年全年产值才1500万元,2016年上半年就达到了2400万元,公司引进一套全自动包装线,从早到晚不停歇生产,也只能勉强维持客户需求。
企业引领下有的放矢的大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了群众就业,一些撂荒多年草木丛生的经济林得以“重见天日”,并通过流转,群众得到租金收益,还能够在家乡打工挣钱。
返乡村民姚金龙流转了南宫山镇龙安村千亩老茶园后,通过砍灌、松土、施肥,老枝发出新芽,每年带动周围群众就业200多人,促进群众增收200多万元。
2015年,岚皋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一等奖。2016年,全县已新增魔芋1.1万亩,新建和改造茶园0.5万亩、核桃园1万亩,建设猕猴桃示范基地3个、面积2000亩,新增畜禽50万头(只)。
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我们要立足生态,着眼长远,紧盯市场,加快产业脱贫步伐,努力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县域发展和咱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