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主创评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2017-03-22 14:35: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要学习冼星海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将个人的艺术道路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创新贯穿于创作全程●

谭 颖

(《烽火·冼星海》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

《烽火·冼星海》是取材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理想、信仰、抱负、美德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变得更有价值,推出此剧就是要学习冼星海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将个人的艺术道路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烽火·冼星海》集结了广东优秀的广播影视和演艺界创作团队,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舞台艺术和影视视听艺术的创新和优势互补,把创新贯穿于创作全过程。在剧作、全息影像、舞台呈现和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剧本创作打破常用的编年史手法,以冼星海1935年从法国回到上海到1939年在延安创作出《黄河大合唱》为时间跨度,讲述了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实践和成长故事以及他的音乐为抗战作出的贡献。

该剧集中展现了抗日烽火中以冼星海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忧国忧民、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爱国情怀。主创着力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并突出广东元素。全息影像将影像与戏剧融合在一起,成为该剧的一大创新点。

●立意新 起点高●

景作人

(音乐评论家)

歌剧《大汉苏武》创作立意新、起点高,全剧共分三幕,像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有着清晰流畅的结构体系。

情节突出、结构紧凑是该剧比较显著的特点。三幕之间的联系是有机而富有逻辑的,从第一幕苏武出使,到第二幕北海牧羊,再到第三幕晚年归汉,其间无论是剧情叙述还是人物刻画,都牢牢地“镶嵌”在一个统一的戏剧框架中,没有任何无目的的松散和游离。

作曲家郝维亚在《大汉苏武》的创作中坚持以旋律为主导、以动听为原则。该剧采用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大量吸取中国西北音乐的朴素乐风,以意大利式的咏叹发展手法及细腻的和声处理为基础,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旋律。这些唱段旋律流畅抒情,观众听后会在心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大汉苏武》是一部大歌剧,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了西方正歌剧的形式,用整体交响性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感,使整部歌剧气势磅礴。该剧主创勇于借鉴,但绝不照搬,其中多种形式和技法均是经过作曲家吸收融会后再创作的。

●一曲中华儿女的壮烈颂歌●

刘连群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评剧院创作演出的《红高粱》,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发生在乡间田野的中国故事,深情讴歌了凝聚在平民百姓身上敢爱敢恨、敢于追求也敢于抗争的民族血性和不屈精神,是一部既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又在艺术上发挥了戏曲特色、优势并有所突破的戏曲舞台力作。

评剧《红高粱》改编自同名小说,文本和舞台呈现准确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实质,抒写了作品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和民族尊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在揭露日寇侵略战争的非正义和残酷性上又有所深化。主人公九儿面对敌人的军火运输车,历数侵略者的暴行,既是悲愤交加的控诉,也是正义的伸张。当她引爆炸药,不惜以生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一刻,作品主题和人物精神一起得到了升华。

评剧《红高粱》既尊重戏曲的本体规律,保持“歌舞演故事”的传统特色,又结合新的内容需要,在舞台处理、人物塑造上融入新的创造,从而充分发挥并强化了剧种的艺术优势。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剧目 舞台 艺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