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渭南就有“戏窝子”的美誉。新时期以来,渭南的剧作家、优秀剧目,可谓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在陕西,乃至更大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后,渭南的戏曲经过近十年的沉淀与积累,阵痛与分蘖,传承与突围之后,再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宏观看,新世纪渭南戏曲依然是两轮驱动。一方面,对传统剧目的再度创作,延续和传承了传统剧目的优秀品质和艺术魅力。像《忠报国》《周仁回府》《王鼎尸谏林则徐》等。一方面,是关注现实的原创剧目,体现了戏曲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现代艺术审美情趣。譬如,《五味什字》《玫瑰花开》《下辈子还让你做妈妈》《关中往事》等等。
渭南本届参展中国艺术节的剧目有四部:渭南市秦腔剧团的原创现代戏《家园》,富平县阿宫剧团编演的传统剧目《王魁负义》,合阳县新蕾剧团创排的原创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以及大荔县剧团的同州梆子传统剧目《银镯鉴》。这四部大戏,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基本涵盖了渭南戏曲的艺术风貌。
特点之一,不论是传统复排剧目,还是现代原创戏,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用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诠释了以“信”为本的领导干部担当民本思想,以“德”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善”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美德。譬如现代秦腔戏《家园》。山区群众遭受泥石流灾害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情绪不稳的群众苦苦支撑,刨沟救人。市长张永安亲临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现场的惨状让他心痛,让他自责。他当场承诺:竭尽全力帮助百姓重建家园。阿宫腔《王魁负义》,根据《王魁传》、《焚香记》传奇故事改编。宋朝年间,敫桂英赴海神庙降香,见秀才王魁饥寒交迫,倒于雪地,心生恻隐,救回院中。慕其至诚好学,遂结百年之好。桂英伴王魁攻读三年,送王魁赴京应试,临行前二人于海神庙结盟发誓,永不负心。王魁走后,敫桂英苦苦等待,不料王魁高中后招赘相府,负却前情,差家院王义送来三百两银子和一纸休书。桂英悲愤欲绝,奔海神庙,求神主持公道,海神终无灵验,桂英绝望,怒打神像,痛斥王魁,后自缢而亡。该剧以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谴责了负义之人,教育人们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
同州梆子《银镯鉴》,讲述妯娌甄娘与乔娘皆寡,各精心抚子。兄弟二人步肖、步云同窗放学各偷回玉镯一只,甄娘知而责子令还原主,乔娘则见物奖子。二人长成,逐渐分道扬镳,甄娘之子步云十年寒窗得中状元,乔娘之子步肖赌场豪赌误入歧途。公堂之上兄弟二人一位为官,清正廉明,一位成囚,被判流放,临行之时步肖如梦初醒,给人无限的深思。
譬如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以轰动全国的合阳“凹面女”为原型,充分展示了陕西人民大善、大德、大爱、大美的光辉形象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好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舞台艺术精品,起到了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特点之二,四部大戏,四个剧种。《家园》由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出。既有秦腔传统艺术审美的传承,更有现代审美情趣,以及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一部颇具思想震撼,艺术冲击和视觉感染相统一的精品剧目。这部戏,较好地演绎了秦腔这一地域色彩浓郁的审美情趣。《洽川人家》是合阳线腔剧团打造的现代戏。线腔,也叫线猴戏。是我国提线傀儡戏的一种。也是陕西特有的古老剧种。线腔的音乐激越奔放,慷慨悲歌。唱腔一字一板,多用哭音拖腔,擅长宣泄压抑、愤懑、悲痛等剧烈情感的表达。这部戏,在地域特色与艺术传承等方面,都作了积极、可贵的探索与实践。《银镯鉴》是同州梆子。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或者东路秦腔。同州梆子长于表现错综复杂的情节与慷慨激昂的传奇故事,讲究角色齐全,文武兼备。这部戏,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一剧种的优势。新编传统戏《王魁负义》,是富平阿宫剧团的压箱之作。阿宫腔,原来是流行富平一带的灯影戏。他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唱、做、念、打,以及音乐伴奏等方面。其唱腔,比秦腔柔腻,较眉户和碗碗腔刚劲,不沉不燥,激越委婉,以刻画人物心理见长。这部戏,充分体现了这一剧种的这种艺术魅力。
特点之三,精心打造,反复打磨,经过了专家与观众的双重检验。秦腔戏《家园》,2013年6月首演,在渭南域内演出50多场。同时,先后在北京演出5场,在西安演出10场。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2013年6月在西安首演,演出5场,至今已在渭南域内演出100场以上。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和陕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眼下,上述两部戏,已经完成了再度深层次创排和打磨提升。《王魁负义》,由阿宫第二代传人惠存孝的嫡传弟子杨丁旺重新设计了唱腔,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作曲党忠田担任配器指挥,阿宫腔老艺人党克荣老师负责现场音乐指导,西安秦腔剧院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张崇学担任舞美设计,西安德明演义公司国家一级舞台灯光设计师杨建军担任灯光设计,中国戏曲学院国家一级戏剧服装设计师秦文宝担任服装设计。以全新的舞美设计、精湛的表演形式和纯正的阿宫唱腔,打造了一部阿宫传统保留剧目。至今,复排后的《王魁负义》,在渭南域内,惠民演出30多场。
总而言之,渭南这次参展的四部大戏,既是非遗项目,也基本代表了渭南当下戏曲创作与演出的水平。通过展演,必将对渭南今后的戏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任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