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宜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美丽”经济发展
2017-03-14 17:11:51   来源:中国网

美丽宜君,始于乡村。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牵引

中国网西安3月14日电 美丽宜君,始于乡村。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牵引,围绕“布局优美、环境秀美、生活甜美、服务完美、社会和美”的目标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惠及百姓福祉的突破口,高点规划,凝心聚力,通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带动了“美丽”经济发展,促进了富民强县。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

宜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将美丽乡村创建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紧密结合,于2014年率先在全市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任组长、3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夯实了创建责任,建立美丽乡村县、乡、村三级包联工作机制,完善沟通协调、项目资金整合、考核奖评、专项督查机制,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半年考核、年终奖评”的工作制度,确保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创建市级美丽乡村24个,市级示范片区1个,县级美丽乡村37个,县级示范片区1个,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5亿元。重点围绕交通路网、生态环境治理、兴业富民、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各创建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呈现出“村美、景新、业盛、人和”的美丽乡村新景象。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移民搬迁安居点宽敞阔气,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一打开水龙头就能吃到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家家户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做饭用上了新能源,手机信号普及率100%,宽带网络普及率80%以上,部分村还建起了“电商平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销售自家特产,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环境面貌改变

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厕所改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实行“户收集、村转运、乡、县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县政府列支专项工作经费1000万元,为全县51个村配备村级保洁员110名,配齐了保洁服、保洁工具,落实了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县环保局投资675.23万元,在太安、彭镇、哭泉三个乡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全县10个村统一配发了环卫设备,共发放垃圾收集车17台、电动垃圾收集车66辆、垃圾运输车3台、垃圾收集箱40个、垃圾清扫工具66套,垃圾筒1528个,各村都建成了垃圾收集点或填埋点,落实了保洁管理队伍,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做到了农村卫生保洁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污水处理实行雨污分流,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采用“人工湿地+氧化塘”的方式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现已完成太安镇焦寨村、马场村、哭泉镇哭泉村、淌泥河村、上村、棋盘镇马庄村、黄埔寨村、尧生镇车村、宜阳街道办罗坪村等9个村的污水处理试点工作。结合创卫工作,集中对农村厕所进行升级改造,彻底清除露天粪坑、简易茅厕,目前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深入开展“美丽河道”、“美丽乡道”、“美丽庭院”评比创建活动,鼓励村民房前屋后种花种草。通过集中整治,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灰头土脸的小乡村,抖落了往日的“满身尘埃”,到处鲜花盛开,鸟语花香,昔日的死水潭变成了“荷塘月色”,荒草滩变成了“湿地公园”,小水沟变成了“花溪谷”,农家庭院变成了农家乐园……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美丽就是经济,乡村就是风景”。近年来,宜君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美丽乡村建设与 “全域旅游”战略紧密结合,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原则,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聘请资深规划设计公司量身打造“宜君版”美丽乡村。哭泉镇哭泉村依托农耕文化,打造最美旱作梯田核心景区、孟姜女爱情主题景观,乘势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彭镇偏桥村围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战国魏长城遗址,着力打造长城文化村;五里镇石堡村依托杨素蕴故里、红宜县委旧址,着力打造名人故里、红色乡村;太安镇焦寨村、马坊村借助毗邻玉华宫景区优势,着力打造唐苑文化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文化魅力。如今的宜君乡村特色渐浓,生态优势明显,天蓝、地绿、水清,森林覆盖率50.1%,植被覆盖率91.8%,是一座天然氧吧,已成为游客放松心情,自由飞翔的一方净土,享有“中国最美会客厅”、“农业生态博物馆”、“中国最美田园”等荣誉称号。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7.96万人次,同比增长43.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162.08万元,同比增长49.2%,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宜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公共文化繁荣

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的有利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在每个美丽乡村都配套建成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图书室、阅览室、村委会活动室等,安装了健身器材,配备了文化娱乐设施。有条件的村还成立了舞蹈队、秦腔自乐班、秧歌队等,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邻里团结互助,以往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说闲话的少了,为村上发展出谋划策的人多了,新时期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悄然形成。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一些旅游基础较好的村还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超市、公共卫生间等,配套建设了村级幸福院、卫生室,解决了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和村民看病就医的难题,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努力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的倒逼功能,促进一、二、三产有机协调,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实施玉米高产创建和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大特色优势农作物的发展和培育力度,宜君核桃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宜君苹果多次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宜君玉米”成为全省首个“国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榆舍、雷声、兴市等村推广地膜马铃薯、红薯1000余亩,在南古、马庄、杨塬等村种植中药材2230亩,在焦寨、牛家庄等村发展水产养殖105亩,恢复种植水稻、糜子、高粱等特色作物3000余亩。同时,深化“旅游+”发展理念,重点打造避暑养生、战国长城、唐风梵韵、宜君梯田、云梦仙境、福地养生、洛河风情7个体验区,目前,“一心一轴两翼七区多点”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如今,各村除了发展苹果、核桃、玉米产业外,都乘借美丽乡村的东风,发展民宿经济、农家乐、特色种养殖等新产业。通过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相互支撑,打造出一个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群众文明素养提升

乡村美不美,不光要看“面子”,更要注重品质和内涵的提升。宜君县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注重群众文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做好“面子”、做强“里子”、做厚“底子”,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各村都设立了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定期举办剪纸、绘画、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班,组织开展“和美家庭”、 “道德模范”、“十大孝子”、“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并将活动评比结果作为评选不同层级美丽乡村的重要依据,促使村民整体文明素养的提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在全县广泛开展“建设秀美山城,争做文明市民”活动,让美丽乡村不但美丽,而且更加幸福和谐。

通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宜君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涌现出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精品村10个,2014、2015连续两年被评为“铜川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 今后,宜君县将继续按照建设“秀美山城、优美小镇、美丽乡村”的思路,每年按照25%的比例,启动实施1个市级示范片区和30个左右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通过4—5年努力,完成全县117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全覆盖。“十三五”期末,建成2个3A级以上美丽乡村景区,全县60%以上的村达到“村美人富”的目标,40%的村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逐步向村美景新、业盛人和的美丽宜居乡村迈进,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黄静 訾宝茵 通讯员周培生 张敏侠) 

[责任编辑:羽伟东]

相关热词搜索:宜君 陕西 乡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