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谦
位于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原名酃县),不仅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更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
多年来,炎陵县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该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炎陵纪念馆新近获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首个红军标语主题博物馆
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7年10月至1938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进行了建党、建军和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遗址。其中,为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在全县写下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数以万计的革命宣传标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炎陵县委、县政府指示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红军标语的调查、登记工作,并对重要的标语用玻璃木框封盖加以保护。1990年湖南省文物局发出抢救、保护革命标语的通知,炎陵县被列为全省重点。
2006年,红军标语博物馆作为湖南省重点文化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6月建成开馆。
据统计,炎陵县目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共有151处339条(组),涉及红军部队番号达66个,其保存数量和内容完整性均居全国之最。除就地保存105条(组)外,已揭取234条(组)入馆收藏。“红军标语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于一体的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杨双艳馆长介绍,开馆近6年来,年均接待约60万人次参观,以党政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为主体,已有社会各界超过300万人次在此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其“红色印记”陈列展览荣获“湖南省十年(2006—2015)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
全方位弘扬革命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红军标语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炎陵的风光美不胜收,炎帝陵庄严神圣,看了这些历尽沧桑浩气长存的红军标语,更受感动!”一位随团前来参观的游客由衷赞叹。
广大参观者走进展馆,聆听讲解员对100余条红军标语的介绍,以及参与学唱革命歌谣、听讲红军故事、观看专题视频、学写标语等互动活动,真切体验红军战斗的艰辛、红军精神的伟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近年来,该馆全面优化软硬件环境,创新标语展示载体,高质量、多途径做好接待服务,还与韶山纪念馆开展共建活动,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部队官兵红色之旅炎陵行等特色宣教活动,全方位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成效显著。该馆相继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被省委宣传部和省军区政治部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被国防科大定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并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大力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展馆第一个陈列室内4幅题为“‘赤’‘白’标语战”“守护”“拆屋迎宾”“标语穿褂子”的图画及文字说明,让观众了解到红军标语背后的感人故事。年逾古稀的张观怀就是其主要收集、整理者之一。
“炎陵县当年超过3万人为革命流血牺牲!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老乡们自发将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保存下来。”张观怀老家在沔渡镇——毛泽东和朱德初会之地,他是听着“朱毛红军”的革命故事成长的。他参加工作后长期致力于炎陵革命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退休后参与编写相关文史书籍,进机关、学校宣讲革命历史,还经常应邀到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景点义务讲解。
炎陵县文物局局长周新桃表示,红军标语博物馆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炎陵纪念馆将以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契机,以两馆为中心建筑,整合江家试馆、接龙桥战斗旧址、酃县革命烈士碑等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加强与茶陵、井冈山等周边红色景区的联系与合作,打造红色旅游“大井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