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芹 本报记者 洪伟成
这边“花团锦簇”,“花神”祈福,腰鼓、秧歌、荡湖船等民俗巡街表演,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轮番登台;那边则是当地艺术家们带来的花神文化书画展,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万花主宰”“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等美好字句跃然纸上。日前,首届上海宝山罗店花神庙会在罗店镇举行,各类民俗活动在花神堂、龙船广场、罗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铺开,场面热闹非凡。
花神节庆是江南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二,又称花朝节。明清时期,随着江南沿海棉业及贸易的兴旺,借着通江达海的水运交通,罗店逐渐成为江浙皖棉业交汇之地。这里织出的紫花布、斜纹布、花棋布深受各地棉商的喜爱,棉花因此被罗店人视作“万花之王”。作为传统的棉业种植贸易中心,罗店的花神信仰和花神庙会由来已久,当地百姓对花神节庆尤为看重,还专门建造了花神堂祭祀花神娘娘。花神堂同时也被当作“花业公所”,逢年过节,远离故乡的同乡们相聚一堂聊叙情谊,花神堂后面的小罗浮则被当地文人作为吟诗论文的场所。
罗店镇党委书记瞿新昌告诉记者,花神庙会既是一种民俗节庆活动,也是罗店的乡土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农耕文明,应该将其传承下去、丰富起来。于是,罗店镇人民政府、宝山区文广局与罗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宝山区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这样一场民俗文化庆典,希望通过挖掘花神庙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中“留住乡情、感怀乡愁、品味乡韵”。
由于历史的风雨冲刷,花神堂几经摧毁又被修复,至今犹存。而花神庙会却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据当地一位98岁的老人讲,花神庙会过去只在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自己却从未经历过,如今真可谓“百年一见”了。
“要从根本上守护民族文化之根,必须加强乡土文化教育,让市民了解民间故事、家乡风俗,在内心深处埋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活在当下,必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形式呈现,让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感受到。
花神庙会当天,市民一早便赶到罗店花神堂感受这份热闹。“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盛大的仪式,别说大人觉得新鲜,连孩子也特别兴奋。”上午8点多,居民吴敏就带着一双儿女赶来,一会儿在花神堂看花神祈福,一会儿又到龙船广场看民俗表演。她告诉记者,之前她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相关活动预告时就很期待,“不仅可以看演出,还能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家乡古老的民俗,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受益良多。”
从花神堂跟着民俗巡街表演队伍一路到龙船广场的罗阿姨忙得不可开交,她的目光时而落在舞台上,时而望向观众席,广场上的每一个欢乐细节,似乎都被她用手机记录下来了。“儿子、儿媳今天上班来不了,说是从没见过什么花神庙会,特地让我拍下来给他们也见识见识。”罗阿姨身旁的一位老先生也挤在人群前列,将拍好的一张张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他说:“很多人不知道棉花是我们罗店的‘万花之王’,我要乘机给他们普及普及。”当巡街队伍来到民俗展演舞台时,原本分散各处的群众也跟随着汇聚到舞台前,“罗店有花神,花神回来了”的口号也随之传播开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表示,所谓的民俗文化,首先在于民。一项民俗文化能否在当下复活与传承,要看百姓是否有需求。同时,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还应充分了解其兴盛时的形式,挖掘其健康、正面的价值,在新时代中赋予其新的形态。花神庙会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重拾了江南的古老民俗。有了文化的认同感,便有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就随之而来。
老百姓对这次复活古老民俗活动的欢迎程度,让瞿新昌看到了希望:“花神庙会的‘复活’,是我们对罗店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和传承的一次尝试。看到老百姓积极参与、乐享其中,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告诉记者,罗店镇目前已确立了“传承花神民俗文化,打造长江口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目标,“4.7平方公里罗店古镇的保护、修缮、开发与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花神庙会作为罗店古镇复兴的组成部分今后将每年定期举办,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