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晋军 文/图
“全域旅游”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会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梳理报告后发现,李克强总理在3段表述中6次直接提及“旅游”。在2016年工作回顾中提到,“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出境旅游超过1.2亿人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等。“全域旅游”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锦绣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管飞表示,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导。全域旅游契合了当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旅游业正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将从传统旅游发展到“旅行”,进而发展到“旅居”,这个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旅游列入外交重点工作、旅游作为开篇总结重要内容等一系列新亮点、新突破,进一步凸显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必将为今后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崭新的活力和动力。
从“景点旅游”
向“全域旅游”转变
2016年,我国旅游正在经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有钱有闲”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从大数据获悉,2016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约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旅游人数超过44亿人次。另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达到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此谈到,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蝶变,具体就是这样“变”的: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可以说,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以上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方向,这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
旅游成为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支点
此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列入“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这一重点任务,将其作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两会代表委员聆听后表示,这对我国旅游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以来,我国旅游业主动服务外交大局,中美、中印、中加、中瑞、中澳、中丹等旅游年活动相继举办,精彩纷呈,旅游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支点。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等一系列旅游品牌活动,更为外交工作注入崭新内涵。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的重要国家战略,是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创新。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旅游局巡视员徐明正表示,陕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责任也十分重大,必须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树立国际旅游文化品牌,积极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陕西、走进中国,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交流与合作水平,增进人文交流和相互了解,发好中国旅游声音、讲好中国旅游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认为,“一带一路”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将加强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正式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是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创新,也彰显了旅游作为重要领域正在进入高层决策范畴。今后要找准不同地区与沿线国家合作的结合点,加快构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机制,加快旅游发展规划对接,务实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合作。
让“绿水青山”
变为“金山银山”
细读政府工作报告后体会到,其背后释放的强有力信号是: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逆市上扬,取得骄人成就。旅游业经过“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正在走向国民经济建设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旅游业发展成绩作为开篇总结的重要内容,充分说明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在感言中这样表达。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朱国军抑制不住喜悦心情: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全域旅游、旅游扶贫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对靠旅游立市、靠旅游发展、靠旅游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张家界市来说,更是一个重大利好。
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可或缺。尤其是绿色理念,乃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实行全域旅游有利于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势,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避免陷入“破坏环境换取产值——花费巨大投入医治”的恶性循环。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玉珍以福建为例谈到,福建去年对重要区位的商品林进行赎买,林户的属于商品林,政府通过赎买的形式转化成公益林。这也就是为了保护绿水青山。同时,农民通过这个赎买可以得到福利。碳排放问题,其实也就是碳排放权交易,这个工作做得还是蛮有成效的。还有排污权交易等工作,去年的交易额也达到3亿多,都是通过市场制度建设来推动治理。一句话,建立环境责任制和市场化机制,福建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号角吹响,目标明确,不忘初心,踏上征途,创新驱动,再展辉煌。绿水青山是一个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金矿,而要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全域旅游就是一个有效的抓手,让全域旅游之花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盛开吧!
(压题照片:西藏桑日贡德林草原风光)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