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被盯梢”值得反思
2017-03-15 14:50: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去某县出差,在当地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值得琢磨。该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财政也舍得给文化设施投钱,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藏有诸多珍贵文物。

苏 锐

近日去某县出差,在当地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值得琢磨。该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财政也舍得给文化设施投钱,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藏有诸多珍贵文物。但与先进的设施水平相比,馆内的服务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典型表现是文物看管员对观众如影随形般的“盯梢”。

当天参观过程中,每到一个展厅,坐在角落的文物看管员便立即起身,跟在笔者身后。这种待遇并非笔者自己享有。当笔者离开后,随后进来的观众又被文物看管员继续“盯梢”。后经询问,几乎每位进馆的观众都反映在馆内“被盯梢”,且“感觉不舒服”。

文物看管员是博物馆内维护文物安全、保证展厅秩序的重要力量,避免文物被有意或无意地损坏是他们的职责所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牺牲观众体验为代价。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普通人在参观过程中,身后总有一位“保镖”时刻盯着,欣赏文物的兴趣还有多少?文物看管员的敬业精神值得尊敬,可也要适度。“高度戒备”“贴身盯防”,减弱了观众的欣赏兴趣,有“过犹不及”之嫌。

作为公益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成为很多民众的休闲好去处,急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应坚持制度立馆、科技兴馆,做好客的主人,而非“警惕的看守人”。

在该县博物馆的参观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说。博物馆最后的展厅是介绍当地的发展历史,一位游客参观时拿出手机打算将墙上的历史简介拍下来。但在后“盯梢”的文物看管员马上提醒道:“不许拍照。”当游客询问为什么不许拍照时,得到的回应是“这是馆里的规定”。

博物馆能否拍照,这几年一直被广泛讨论。对于部分珍贵文物而言,拍照时的闪光灯会造成展品褪色或纤维断裂;对有版权的文物而言,也可以禁止拍照。但目前很多国有博物馆对一般文物均允许拍照,要求是不能打开闪光灯。上文提及的文物看管员,连历史展板都不允许游客拍照,未免太过于苛刻。而这背后,反映的仍是博物馆制度的刻板。

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的窗口,不仅仅是文物仓库。笔者建议,地市级、县区级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同时,应加快提升服务水平,制订更加人性化的参观制度。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管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给观众留下更多美好的观展体验。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参观“被盯梢”值得反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