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欣
三月春风吹过,气温逐渐回暖,天山上的皑皑冻雪慢慢消融,新疆昌吉州一支特殊的车队也准备踏上新一年的征程,将电影送到边区百姓的家门口。
昌吉地广人稀,自然村落之间距离较远,一些牧民聚集的村落甚至只有几户人家。为了有效解决昌吉市偏远地区自然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2015年,昌吉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成立了全疆第一支“帐篷电影放映服务队”。
“电影放映到哪里,就把帐篷扎营在哪里。”昌吉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主任周天顺告诉记者,由于放电影时间大都是晚上,以前每次放完电影回到家中都在凌晨2点左右,特别是在偏远的南部山区或北部荒漠地区放映电影,一个来回将近200公里,运行成本高且人员、车辆和设备安全很难保障。为此,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购置了3顶帐篷和简易灶具,并为放映人员配备了防潮垫、睡袋和面粉、大米、食用油等。在放电影时搭起简易帐篷,一旦深入山区就走一路放一路,放映到哪就在哪里安营扎寨。放映队员最长在牧区连续住过5天,保障电影能够送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户人家”。
据悉,按照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一村一月一场数字公益电影放映的目标,帐篷电影放映服务队2016年共放映电影1159场,覆盖昌吉84个行政村,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帐篷电影放映服务队只有7位工作人员,每两人负责一套电影放映设备,每套电影放映设备存储故事片和科技教育片20余部,以方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挑选和观看自己喜爱的电影。”周天顺表示,这种“菜单式”服务满足了不同观众的点播需求。
“在放映内容方面,为了让露天电影院有更大的吸引力,发行放映管理站还经常播放一些院线电影大片,有的大片才从电影院下线一个月就能在农牧村免费看到,有的甚至同步播放。除了电影,还有各种农牧知识的宣传片,都是根据农牧民的要求,及时调整播放内容。”有关负责人表示,昌吉市群众中汉族人口占72%,此外还有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31个少数民族,为此,他们还特别挑选了弘扬民族团结和正能量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如哈萨克语的《平原枪声》《超人警察》等。
“帐篷电影放映服务队既着力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观影条件,让公益电影放映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惠及各民族、各地区的农牧民,同时也是昌吉州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天顺告诉记者,除帐篷电影放映服务队外,昌吉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积极探索公益电影“流动转固定、室外转室内”模式,建成全疆第一个农民工电影广场——和谐星光电影广场、第一个牧民电影广场——和谐家园电影广场等,受到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