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长箭,先锋血脉代代传
——驻晋某基地“发射试验先锋站”在创新实践中提升保障能力见闻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通讯员 王红兵
【连队名片】驻晋某基地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站,前身为该部发射团一中队,于1969年5月组建。组建以来,圆满完成190余次发射任务,1979年被原国防科工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式中队”荣誉称号,1999年荣立集体一等功,2008年被原总装备部授予“发射试验先锋站”荣誉称号。
盛夏时节,晋西北高原,烈日炎炎。
“各就各位、连接吊具、起吊产品……”功勋塔架下,随着吊装指挥员、三级军士长周军一道道口令,12名操作手各司其职、动作有序,快速完成了两级箭体吊装。
周军一边抹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持续对老旧塔架进行革新改造,让老塔架焕发新活力,实现了超期服役;同时他们还不断优化吊装流程,使吊装时间较以往大幅缩短。
驻晋某基地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站承担发射阵地的地面指挥和勤务保障任务,拥有塔吊、配气、平台等百余个专业技术岗位,科技含量高,专业覆盖面广。
今年6月22日,习主席曾来到基地发射场坪,勉励基地要发射更多“争光星”,努力创造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录。统帅的嘱托,令地面设备站官兵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坚持创新实践,是我们站组建48年来屡建功勋的秘诀,也是我们牢记习主席殷切嘱托,矢志再立新功的不竭动力。”地面设备站领导介绍说,单位组建以来,一茬又一茬官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确保了发射试验任务次次成功。
“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创新。”只有高中学历的四级军士长鲁旭红对创新二字体会深刻。入伍16年,他针对操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摸索制作了液压电控模拟操作训练设备,开发了两套模拟操作训练软件,撰写的技术论文有11篇获奖。
“武艺练不精,愧为发射兵。苦练加巧练,时刻谋打赢。”一代代官兵扎根黄土高原,在平凡岗位上成长成才,矢志创新。
一年冬天,正值某型号任务测试期间,值班人员发现测试大厅排风系统室内风口处常有积水,影响任务实施,上士曹福春主动请缨挑战难题。他查阅资料、分析原理,搞清楚积水的原因后,巧妙设计了一个具有活动挡板功能的排水孔,顺利解决了问题。
人人比着创新实践、处处争着排障解难,正是这一个个小创新、小发明,铺就了该站发射试验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的光明大道。
“越是艰难,越要创新。”近年来,随着设备集成化程度增高,了解元器件技术细节的难度变大,官兵想革新却无从下手。为此,地面设备站建立项目与实践难题对接机制,鼓励大家从操作流程、常见故障中找准切入点,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
针对冬季低温条件下保障难题,该站采取安装保温隔断、增设加注小车等措施,确保严寒环境下高效保障发射;摸索建立的塔架平台快速反应机制,使故障从发现到排除的时间大幅缩短……
从发射团一中队到地面设备站,矢志创新是他们的成功之道;从“硬骨头六连式中队”到“发射试验先锋站”,勇挑重担、勇当先锋是他们薪火相传的基因血脉。
在建设航天强国、刷新中国高度的新征程上,他们是发射保障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锋。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