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在扬州考察的时间里,不仅对运河遗址和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而且还探寻了有关大运河的人文历史。2016年6月29日,考察组一行来到了隋炀帝杨广陵墓,对陵墓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参观了文学大家朱自清的故居,找寻被遗忘的运河文化。
考察隋炀帝杨广陵墓
图为隋炀帝陵现状。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史书上虽然称他为暴君、昏君,但是他开凿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对后世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大运河自修成后便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两域最重要的水上运输要道,日运财货百万,惠及两岸千年,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价值。”
作为行走隋唐大运河的领队,张秉政教授向队员们介绍了隋炀帝对于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功过是非。在他的带领下,考察组来到了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墓。
一下车,考察组就被眼前萧条的景象所震撼了。陵墓景点门前空无一人,更没有游客参观。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
根据讲解员介绍,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穿过了石桥,经过长长的墓道,到达了隋炀帝陵墓前。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在陵墓的正前方,还可以看到很多香火残迹,证明有人来到这里拜祭过隋炀帝。
在讲解员的讲解中,考察组成员了解到,此处的陵墓为误判,这种误判之所以出现,在于唐代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认为,今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但2013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门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
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论证会上,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情况。
专家称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但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炀帝的萧皇后。
2014年4月10日,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16日,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扬州双博馆展出。
现如今真实的陵墓已经确认,因为正在挖掘和保护中,考察组未能到达现场考察,站在陵墓的周围,张秉政教授踱步转了几个圈。
“想不到昔日战功显赫的隋炀帝如今如此的安静,作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有着雄才大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死活,滥用民力。如何处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绩工程’,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
说到这,张秉政教授打开了隋唐大运河的流经图,在上面用手指勾勒着运河的轨道,陷入了沉思。
参观朱自清故居
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在与李江华女士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扬州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从唐朝鉴真和尚,到扬州八怪,从书法理论家阮元,到近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几千年来,运河流淌的这座城市滋润着他们,也成就了他们。朱自清,就是出生在运河边上的杰出扬州人。
“我个人非常尊重朱自清先生,也是我崇拜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爱的芬芳。无论读他的散文《背影》还是《荷塘月色》,有时候都能够留下泪水。扬州运河的水养育了他,而他也将这份水的包容精神带到了他的散文中。”听完张秉政教授对朱自清的介绍,考察组准备到朱自清故居进行参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扬州有一条窄窄的巷子叫安乐巷。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巷子的27号院中。
从吴道台宅第经过,一路老街古巷、青砖石板路蜿蜒辗转,指引着嘉宾走向朱自清故居。街角转弯,一道红木板门向内打开,“朱自清故居”几个字散发着历史气息与文学气质,让人不禁想走进去,感受先生品格。
故居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来到故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在门洞上方“朱自清故居”牌匾,这是江泽民题写的。
进入第一进庭院,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古朴大方。天井、门堂、厢房,红木清漆打造的窗栏、案几、条桌、橱柜、大床和房间里的陈设,让队员们想到当年朱家人忙碌的生活场景。
堂屋的正厅为朱家的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这些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都是当年朱家的日用家具。条案上的座钟、花瓶、石屏摆件、烛台和观音像是老扬州居民家中普遍的陈设。
序厅中央伫立着朱自清塑像,塑像上方是江泽民的题词“清芬正气传当世”。左面是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右侧是毛泽东和江泽民对朱自清一生的评价。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生前遗物,现在都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序厅后方就是朱自清生平事迹陈列室。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我是扬州人》《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等主题展示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朱自清的生前用品,再现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正堂中间,考察组见到了朱自清故居的前任负责人李江华女士向队员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并为考察组成员讲起了朱自清故居的故事。她拿出了自己编写的《朱自清故居的故事》与《朱自清与扬州》两本书与考察组分享。
“朱自清在美国时一身重病,但他宁愿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他虽然低调,但很有骨气,很有我们中华脊梁精神,我本人是非常欣赏他的。”说起为什么要写朱自清的故事,她坦言道,这只是第一个原因,其二是自己当故居负责人的时候,很多游客来故居参观,都问她有没有书籍或者纪念册可以参考。
“那个时候终于下定决心,我要写一本关于朱自清的书籍出来。”前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四本关于朱自清的书籍就完成出版了。
在她的讲解中,考察组得知,朱自清的祖籍并不是在扬州,小时候他的父亲从连云港来到扬州第一站在邵伯做官,而他在邵伯的家是紧紧邻着大运河的,而且他的卧室正面对着大运河。由于朱自清的祖父在扬州居住,后来就搬到扬州来了。
“由于小时候受扬州文化、地理、风俗等等的影响,在他终年创作散文时的作品出现的就是扬州的文化内涵。”谈到朱自清以后的文学创作,李女士向考察组细心的讲解道。
谈话即将结束时,考察组向李女士建议,可以利用声光电的现代技术将整个故居更好“活”起来,拓展馆藏信息资源,让前来参观者更容易也更直观的了解朱自清的事迹。李女士接受了队员们的建议。
告别了朱自清故居,考察组陷入了思索。扬州的运河文化孕育了朱自清,也成就了朱自清,他那种上善若水的心境与整个扬州文化相吻合。如果不是扬州运河文化的滋润,在他的作品中或许会少了一份坚韧,少了一份豁达,就不一定是现在的朱自清了。(实习记者 李华锡)
[责任编辑 辛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