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西安4月20日电 非遗是中华民族无价的艺术宝藏,为了让非遗保护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把传承保护变为自觉行动。4月20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渭旗锣鼓》《周至曲子》《周至剪纸》传习所授牌仪式在西安市周至县渭旗社区举行,同日非遗宣传保护进校园活动在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
遗产项目放光彩 传承人在努力
渭旗锣鼓以其高昂明快的节奏和大气磅礴的气势,走南闯北,历次获奖,不仅敲出了渭旗人的精气神,更重要的是渭旗人文化自信的表达。周至曲子,两位80多岁老人的一生坚守,把一生全部积蓄不是用于修坟造墓,而是用来修缮传习所,这种举动不仅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两位老人的文化责任和担当。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坚守,才使这古老的曲子流淌悠扬。周至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纸,一个人用一生书写着平凡与古老。带徒传艺几十年如一日,方寸之间展现着文化的大作为,路晓春不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个人的困苦之时,一生追求着文化传承。这就是文化自觉在一个农民身上的体现。
漫漫非遗路 守护家园记忆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各部门、全体传承人和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很好成绩。目前,西安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项目81个,市级项目192个,非遗从业人员由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30多人,非遗志愿者达2000余人。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建立了全省首家非遗博物馆,一批传承基地、示范基地、传习所相继建立。
非遗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已成为常态,一个立体保护构架基本形成,非遗传承人自觉参与活动和保护意识增强。为渭旗锣鼓等三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单位授牌,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表彰,同时也是一次保护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之后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陆续为关中事酒酿造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以及陈氏太极拳小架等非遗项目进行传习所的授牌,希望通过这种非遗宣传和保护的形式,进一步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扩大保护范围,引导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真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根脉延绵。
非遗保护校园行 展演展示亮魅力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周至县非遗保护中心共同邀请了关中泥塑、打草鞋技艺、秦腔戏剧脸谱绘画、秦腔板胡制作技艺、红拳、戏剧盔帽制作技艺以及周至剪纸、周至皮影雕刻、周至木雕、昆仑道武术、全真教武术的传承人走进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
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是周至县教育局直属的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为根本目的,遵循特殊教育的办学规律,以教科研为先导,康复为基础,医教相结合,育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生活自理技能为核心,劳技为桥梁,回归主流社会为目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这次非遗保护校园行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健康茁壮成长,同时希望将非遗博物馆的活态文化传递给这些儿童,希望能激发起他们对古老民间文化的热爱。
为进一步积极响应市文物局推广的“博物馆进双百校活动”,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从四月开始继续在西安市户县、灞桥、阎良、长安四个区县分别开展“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届时将继续邀请关中泥塑、打草鞋技艺、秦腔戏剧脸谱绘画、汪氏结绳香囊技艺、雷氏剪纸、太极、红拳、秦腔板胡制作技艺、戏剧盔帽制作技艺、陶埙制作技艺等以及各区县报送当地3至4个(5人)特色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携带非遗博物馆精选的非遗展品走进校园展演,现场与学生互动。
记者了解到“非遗保护校园行”活动是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连续十年来一直在开展的文化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为西安市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西安市非遗中心特意安排众多非遗传承人带着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精选的非遗展品到校园中,将他们的非遗绝活展演给在校师生,通过这次活动师生们不仅可以零距离的接触民间传统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唤起他们非遗保护意识,并积极投身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黄静 訾宝茵)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