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西安4月13日电 4月11日,在西安航天九院16所航天赛能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名叫“秦”的机器人不知疲倦的“作业”着。身后是它二十多位兄弟姐妹,再过几天,它们将被送往甘肃 “上班”。
这样的场景实在来之不易,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2017年,航天九院16所终于实现了机器人全国产化, 第一批批量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成功“面世”。据16所机器人事业部市场处负责人姚德新介绍,相比国外的同类机器人,16所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不仅成本低,性能也毫不逊色,很受市场欢迎,第一批还未生产完就已全被预定出去。
一直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技术被国外垄断。从2011年开始,16所开始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行自主研发。在今年,16所终于解决了工业机器人全国产化以及批量生产的两大难题。
位于航天基地的16所,依托其传感、控制、伺服、系统集成等航天优势技术,提前谋划布局,现已建立了较完整的机器人研发技术体系。16所深入研究国家发展战略,基于智慧工厂理念,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现已形成多个产业领域方向:新能源汽车智能换电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智能仓储物流系统、汽车焊接应用、加工自动上下料系统、军工防爆、教育机器人。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非常广泛。16所与比亚迪、中兴通讯等企业开展了合作,产品应用于电子通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注塑等领域,实现了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国产化替代。正处于换挡提速期的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和智能控制发展炙手可热,16所瞄准的,就是这个行业的制高点。
目前,16所工业自动化产业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三五”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重点培育项目,已形成自动化核心部件、自动化关键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到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产业链研发能力和发展模式,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企业。
工业智能时代已经开启,16所人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将凭借过硬的实力和坚定的信心,继续创造工业智能的新精彩。(彭雪 辛子怡)
[责任编辑 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