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在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几块招牌很吸引人: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美国TSI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研究室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这里是诸多科研人员攻克雾霾的重要战场,也是有关雾霾的科研权威数据发布地。
空气良好时的西安曲江南湖 记者 刘强摄
雾霾下的西安城墙 记者 刘强摄
国家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西安的大气质量,截至2月底,依然处在全国后10个城市的排位中。
因此,在治霾成为我省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文更忙了:在积极筹办成立陕西省大气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同时,他已经开始着手为咨询委员会成立后举办的研讨会,做着各个方面的准备。
“咨询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尽快召开一次有关雾霾治理的专家研讨会,并围绕雾霾成因和危害等设置相关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
治理对策,发出‘陕西声音’,贡献‘陕西力量’。”张振文说。
治理雾霾,只有把形成机理和危害性搞透,才能有的放矢。
在陕院士建议引发总理承诺
3月9日,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关于雾霾形成机理研究的指示,让周卫健院士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网红”。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健发言时提出,建议国家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我国雾霾成因和影响难题。
对于周卫健院士的建议,李克强回应说:“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拿出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
经媒体报道后,周卫健院士与李克强总理的此番对话,红遍网络。
在给李克强总理汇报之前,周卫健研究团队还专门就此问题,专程向李克强总理写了信。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研究方面,中科院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越是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是感觉到,要破解雾霾的‘秘密’,单靠某一个学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须集中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周卫健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同事、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安芷生这样说,“今年3月初,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专门向总理写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没想到,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还带上了这封信,令我们非常感动。在攻克雾霾形成机理和危害的科研道路上,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了。”
谈到雾霾成因方面的研究,张振文认为,尽管包括西安在内,目前很多城市对细颗粒物的来源构成进行了源解析,但离真正把雾霾来源、形成机理和危害性搞清楚,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雾霾中二次污染物的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
“由于研究方法不一样,报出的结果存在差异,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再加之一些尚处于学术阶段的研究,很多还没有经过科学证实,却经过媒体放大和过度解读,造成了社会的误解,甚至是曲解,更加重了人们思维上的混乱。”张振文说,“尽快在国家层面上,整合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并建立起明确的研究分工,就显得很必要了。这样做,不仅可以花小钱,办更大的事情,而且也有利于达成一致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雾霾治理。”
哪些科学家在研究雾霾成因
走进位于西安市雁翔路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办公大楼,很多人会被8层电梯口的几块招牌吸引住:“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美国TSI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研究室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等。
这些招牌背后,是诸多科研人员攻克雾霾的重要战场。来自西安,甚至是全国各地不同观测地点的大气研究样本,被送到这里进行分析研究。一项项有关雾霾的科研数据,不间断地从这里产生,并向外发布。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雾霾基础研究方面,从全国甚至是国际范围内来看,都走在了前列。“这是地环所长期科研积累的结果。”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宇说,“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前身是1985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可以说,自其建立第一天起,就在从事着气候与黄土方面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具体的科研中,地环所从最初关注自然源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不断拓展到人为源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从关注沙尘暴,到关注PM10,再到关注PM2.5,均走在了基础研究的前沿。尤其是在PM2.5研究方面,在目前很多城市进行的源解析研究中,几乎都能看到地环所的身影。
不仅是地环所,随着国家和公众对PM2.5关注度越来越高,雾霾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科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这种变化的时间节点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前后。在此之前,对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和设有相关专业的少数高校。之后,参与进来的研究者越来越多。现在,不仅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从各自的领域,开展了与雾霾相关的研究。
谈现在“热闹”的雾霾研究现象,黄宇研究员分析认为,虽然有质疑的声音,但相关交叉学科研究者参与进来,对搞清雾霾的形成机理是有必要的。由于颗粒物构成中,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比较容易监测,但这些污染物在大气的二次污染却难以搞清楚。往往这些成因复杂的二次污染,却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危害。
攻克雾霾是场与时间的赛跑
“我们的大气层,就如同一个实验室中的反应容器。人们往这个容器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多,成分越复杂,越会发生更为复杂的二次反应。”中科院地研所黄汝锦研究员说,“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单靠一个科研单位或学科是很难完成的。”
对于黄汝锦研究员的观点,张振文很是认同。张振文分析认为,我们国家大气污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复合型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二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我们现阶段出现了集中式爆发。
3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无论是研究大气的,还是研究土壤的,各相关学科力量都组织起来,进行跨学科集中攻关,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让大家都看到更多蓝天!”李克强总理说,“今天我们就定下来,国务院设立专项资金,集中攻克这个课题。‘两弹一星’我们都研究出来了,这一事关人民群众重大期盼的难题必须拿下来!我们不计成本,再多钱也要拿。只有研究透了才能‘对症下药’!”
周卫健院士建议,对于雾霾,不要单一研究一个地点,要扩展到比较大的范围。看污染物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组织国内甚至国外的顶尖专家协同攻关,才能完成总理交代的这个任务。
“下大力气,攻克雾霾的形成机理重要,尽快研究雾霾对人健康的危害性,更为重要。”张振文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目标任务,不仅是要搞透雾霾的形成机理,还包括雾霾的危害性。”
与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单一的污染来源相比,我们目前这种复合型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更大,致癌、致畸、致突变风险也更大。加快雾霾的危害性研究,与时间赛跑,尽快弄清楚不同的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为必要。
“如果等到相应危害已经产生,再采取措施就为时已晚了。”张振文说。记者 康传义观察:可否为雾霾治理立法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西安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西安市人大代表王浩公提出的《关于立法治理雾霾的议案》作为大会秘书处收到的3个代表议案之一,被予以立案。大会结束后,该议案交由西安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审议,并要求将审议结果向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以此为标志,西安市在为雾霾治理立法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谈到向大会提交的《西安市雾霾防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议案的发起者西安市人大代表王浩公认为,《条例(草案)》最大的亮点是第九条提出的“政府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专家调研,对雾霾形成原因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原因,制定不同防治策略。”
王浩公代表说,治理雾霾最紧要的不是要立竿见影,而是当下立马行动。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雾霾治理“成因基本靠猜,治理基本靠风”,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雾霾的形成机理没有真正搞清楚。
尽管我们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其中很多条款也都涉及了雾霾的治理,但由于不是专门针对雾霾治理出台的,表现在具体的法律条款上,缺乏细化的具体举措。同时,由于处罚和责任追究方面相对宽松,致使一些企业和部门在实施雾霾治理时喊得紧,却行动缓。
有法可依,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否则,不仅治理雾霾的很多具体举措会因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而大打折扣,同时,很多治理雾霾的举措在具体执行时,也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授权,导致相关管理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
虽然《条例(草案)》已经被西安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予以立案,但王浩公很清楚地知道,从议案到正式法律法规,要走的程序还有很多,中间还面临着不少的变数。但对于专门为雾霾立法,王浩公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这不仅是雾霾治理的需要,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手记:该组建治霾“国家队”了
雾霾治理,从国家到地方相关部门开出了各类“药方”,比如,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等。但从普通群众的角度看,总体效果还是差强人意。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固然与雾霾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在提醒我们,对于雾霾的治理,还需进一步搞清形成机理,对症下药。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文评价认为,当前的雾霾研究,虽然队伍越来越庞大,但由于各个研究团队项目的来源不同,经费投入的渠道不同,整体上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比如,有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到家庭能源的使用上,提出家庭使用能源量仅占总能源用量约18%,却制造了50%的黑碳粒子排放与69%的有机碳粒子排放,家庭贡献的煤烟微粒已超出交通与电厂排放量的合计。政府若能更加注意被忽视的户外废气源——家庭烹饪与暖气设备,将可大幅改善空气质量。
再比如,有研究者研究认为,在绝对贡献上,重污染期间硫酸盐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质量占比可达20%,是占比最高的单体;在相对趋势上,随着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盐是PM2.5中相对比重上升最快的成分;并据此认为,硫酸盐的来源研究是解释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
由于整个学术界对于雾霾形成机理和危害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反映到治理举措上,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虽然雾霾的形成机理和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可变性,但总的来说,数年内,一个固定的区域里,雾霾的形成机理和成分还是相对稳定、清晰和明确的。当前对于雾霾的研究,之所以存在众多成因说,关键在于不同的科研团队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出发,在研究样本选取和方法上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各方面的科研力量,组建国家团队,拿出搞“两弹一星”的劲头攻克雾霾,尽快搞清雾霾成因及危害性,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了。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