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李瓅)位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原,如今是远近有名的大樱桃主产区,同时也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春暖花开之季,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看看这里的新景象。
初春时节,在白鹿原狄寨塬上,樱花树已经发出了新芽,种植户李金峰近日每天都要到自己的樱桃园里转一圈、看一看樱桃开花的情况。
樱桃种植户李金峰:“看这个要开花了,这个也开了,马上都要开花了,温度一上来,花,开得快得很,快得很。”
含苞欲放的花苞预示着一个月后的硕果累累,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料功不可没。看到记者来采访,老李热情的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制造的有机肥料“出产基地”。
樱桃种植户李金峰:“走,进去看一下,咱肥料的原产地。”
记者:“这还有个养鸡场?”
樱桃种植户李金峰:“专门用自家鸡产的粪,其实一年咱这樱桃长得好,我这鸡是最大的功劳,施的是这鸡的粪便。”
老李说,多年种植樱桃的好口碑再加上国家地理标志的权威认可,现在慕名前来白鹿原采摘樱桃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他早早做好了准备,在原有十多个樱桃品种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四个新品,不仅上市时间提前了,樱桃的“颜值”也更高。
樱桃种植户李金峰:“一个是樱桃个大、颜色好、上市早,一般的樱桃就是五月中旬、上旬成熟,这个就是五月一号就成熟了。”
新品种、好品质,让李金峰不需要为自己樱桃的销路发愁,但老李今年还想与时俱进,让自家的樱桃能搭上电商快车,销售的更远一些,他专门找到白鹿塬上的电商达人刘大威,希望今年能和他有个合作。这位年轻的小伙,是西安交大的高材生,毕业后做过设计,干过工程,在身边人看来他随后可能会到北上广闯一番天地,没想到他却回到了乡村老家,做起了水果生意。
刘大威:“咱灞桥樱桃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本身也比较好,想着出去上班,还不如把家乡的樱桃好好做一做。”
三年间,刘大威从当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管理近百人团队。销售水果的种类也从单一的樱桃拓展到猕猴桃、石榴等多地的特色产品。最近,刘大威又给自家公司搬了新家。
刘大威:“每年到五月份,西安的市民过来采摘旅游的人特别多,有时候路一堵车的话货都发不出去,你看我现在选这个地方,这门口就是路直接就是包装完之后货就发走。”
年轻人为家乡的特产如何能走得更远而忙碌努力,白鹿原上的老艺人也没闲,他们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而忙碌着,竹篾子灯笼在白鹿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项目。春暖花开时节,竹篾子灯笼传承人王学坤又开始在鲸鱼沟的竹林里,仔细挑选着材料。
记者:“您小心点。”
白鹿原鲸鱼沟畔孙家沟村王学坤:“没关系,我现在走惯了。”
王学坤从五岁起就跟着爷爷学编竹篾灯笼,这一做就是60多年。竹篾子编灯不挣钱,又费事,如今在塬上靠这门手艺营生的可以说寥寥无几,儿女也劝过他好好享受晚年,可老王自有打算。这几年,白鹿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保护,登门学艺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天,王学坤又收到新学徒。
白鹿原鲸鱼沟畔孙家沟村王学坤:“这就是要把篾拨匀,不能堆一块,一撮一撮,拨的不均匀,篾上来是堆堆的不好看,也就不圆了。”
竹篾在指尖翻飞,传统技艺也在老艺人的心口相传中历久弥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白鹿原,草长莺飞、生机勃勃,勤劳的人们都在各自忙碌着个自的事,也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