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陕西省山水画论坛及提名展在西安举行
5月20日,由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陕西省山水画论坛及提名展在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举行。参加开幕式的特邀嘉宾与相关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知名画家、各界来宾等500余人参观了提名展。本次展览共展出200余名陕西山水画家的佳作,作品整体反映了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艺术家群体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与新面貌。开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院长陈光德与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崔振宽共同为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入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揭牌。
在主题为“论中国山水画精神”的第二届陕西省山水画论坛上,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丁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方,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西沐,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赵权利,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主任解安宁,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正伦等15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发言。
邱正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的笔墨审美形象转型”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永恒性的学术命题。尤其是面对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这一主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由此,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的关系;二是中国山水画笔墨形象的审美内涵;三是如何实现自然山水向当代人文山水画的审美转型。
刘 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经常讲的比较典型的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综合能力的问题,并不是教育一方面的事情。我们需要思考文化、审视自己,创作也是如此,理论方面和细节上的处理都非常重要。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非常多,我们永远都在挖掘的路上。
包新源(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无论是“长安画派”还是“黄土画派”,都展现出陕西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本次展览对我的启发很大,很多画家的作品非常优秀,让观众感到很震撼。
崔振宽(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古典形态,而创造中国的当代艺术,关键是要画自己的、时代的,而不是古人的或外国的,这才是其意义和价值所在。
尚 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传统山水画在经过20世纪现实主义的改造运动与自觉变革之后,在其精神层面已发生了从澄怀观道向现实人文精神表达的转换。当代山水画不再是封建文人士大夫遗世独立的精神内省之作,而是充满当代社会人性独立的思想意识,把反映和表现自然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不再逃离现实社会,而是在现实的观照下对自然的拥有,是当代快节奏生活被精神物化的一种释放。
丁 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神圣山水艺术”的关键价值在于画面中蕴含的立场——从人类精神史、思想史高度去阅读文明,从而提炼出一个重要的思想:中国的伟大风景只有在信仰的神圣光照中才能获得价值意义,这一价值意义指向“人性最大限度、最高水平的发展”“趋向神圣而获得灵魂升华”这一精神维度,这是中华文明更好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通衢。
张 渝(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
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山水精神就是中国艺术精神。《老子》确立了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恍兮惚兮,其中有道。《庄子》确定了美学手段:逍遥游。此外,中国艺术精神中还有儒家的坚韧弘毅、温柔敦厚以及佛家精气的浸染,但其主脉依旧是庄子奠基的“游”。“游目驰怀”的终极目的也是“澄怀观道”。这些在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以中国文人画为主体的山水画创作中,更加明显。
丁 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画种之一,如何在纷繁的时代中掌握主流趋势,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探寻笔墨境界,如何在图式变异中迎接革新挑战,如何在方寸天地中创造精神品格,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传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坚定中国文化的自信品格,抒写新时代祖国山川的新风貌,为国家和时代奉献最好的艺术作品,是当代山水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 沐(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
绘画审美过程中的精神追求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在注重趣味、境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取向的建构。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精神的形成与表现,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不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品质与审美,还有自己一整套载体与修炼体悟的路径和过程。特别是在绘画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体验在山水画精神追求中的作用,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梁 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山水者,自然也,精神者,我也。所谓山水精神,即是山水画家之精神。山水精神藉何而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慧性开悟,神明自得,通“天旋地转”之道,知“天人合一”之理,明“真心本性”之根,行“我行我素”之法,得“法备理至”之趣。山水画者,必以其知识修养、个性禀赋、笔墨功力的锤炼等,方可支撑山水画之精神。非此空谈也。
罗 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它承载着中国画家对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信奉与追求。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哲学理念、意境传达独一无二,它是绘画,却又是高于绘画的一般物象再现,它是画家的精神物化形式,是中国人对源于民族血脉的文化认同。20世纪初,中国山水画开始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中国山水画又有了新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追求的变化,要求中国山水画家要有更现代的思维和观念去审视自己的创作,尤其是在“长安画派”诞生地陕西,山水画家更应有一番作为。
解安宁(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主任):
人类的一切文明结晶都离不开思维,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艺术。作为绘画艺术,自然体现出不同民族的哲学思维和审美旨趣。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云:“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这说出了中国绘画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即中国山水画精神,追求仁智之乐,心物化一的抒写。
段渊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艺术学院院长、陕西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天人合一”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生存理念。长期以来,人们依赖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从而认识自然、表现自然,从平面的山水写意寄情到浓缩自然的山水园林寓意,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自然观、生存观、价值观。从自然的对话中提炼画面,浓淡、虚实相生,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这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髓所在。
李永平(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汕头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人文艺术,所以古人说无情不成艺。中国画要根植于国学,以三教文化为精神依托,提高作品的书卷气,使作品具有民族性、理想性、哲理性和文化性。中国画写生托物写情,以达意为目的,而不是与相机争功。古人云“触物为情,备皆精妙”。修养个人品德,人品高画品则高。用真诚之心对待艺术,用欢喜之心对待生活。淡泊名利,坚持从刚健之法、尚朴素之美、依自然之理、发浩荡之思的创作理念,在共性中发挥个性。应不忘初心、不随潮流、不标新立异、不玩弄形式,以求正学。
责任编辑:王艺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