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打造“精彩江苏”的淮安文化特色,是摆在淮安文化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实践中,淮安坚持“三个着力”,全力提升淮安城市软实力,推动中国梦在淮安美丽绽放。
着力提升文化感召力。以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淮安是周总理家乡的优势,运用周恩来讲坛、周恩来纪念活动座谈会、周恩来纪念地党性教育实境课堂、舞台艺术精品打造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彰显淮安亮丽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标识。深度挖掘和整合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推进里运河长廊建设工程;将板闸遗址、清江浦、码头、河下等重点区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楚州十番锣鼓、淮海戏、淮剧、金湖秧歌、洪泽湖渔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全力保护传承与发展,让人们记住城市的“根”和“魂”。
着力提升文化生命力。针对“有没有”到“优不优”的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整体服务效能。针对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出台《关于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意见》,设立500万专项资金用于舞台、影视等各艺术门类的奖励及引导扶持优秀文艺人才培养;同步实施淮安“戏剧之乡”打造工程,推进京剧、淮海戏、淮剧、黄梅戏等剧种建设,推动淮安戏剧振兴。针对城乡全民阅读服务不均衡、全面阅读率不高等短板,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规划,打造便民快速阅读系统。
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坚持以“双效统一”和“区域特色”为原则,重点打造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文化科技服务平台、文创企业发展平台、文化创意展示平台、文化产业交流平台等五大平台;推动产业集约发展,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向园区(基地)倾斜,积极培育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文化产业雄鹰计划,重点扶持培育出十强文化企业。强化“文化银行”的扶持功能,放大与上海托管股权交易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的效应,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卡工程、举办文化消费季活动等,培育文化消费理念和习惯,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消费。依托新三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着力提供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提升文化力、彰显淮安美,前景可期。随着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渐次落地,一幅更加绚丽生动的画卷将呈现在江淮大地。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