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中林
登临宋代古城墙,凭栏远眺,感受穿越千年的古文化。在广东肇庆这个岭南名郡,巍巍宋城墙和滔滔西江水仍在延续着古城的历史文脉。今天的肇庆,正踏在历史文化资源这块厚实的基石上,开拓一条“文化强市”的发展新道路,让世人重见昔日“两广总督府”所在地的兴盛和繁华。
在“文化强市”的顶层设计上,肇庆市坚持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了“府城保护与复兴”工程,并植根于传统文化发展现代创意产业,通过提倡“尊重版权、鼓励原创”,鼓励文化产品创新,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用市场的力量推进城市文化迈向新格局。
推行府城保护与复兴延续岭南古城文脉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流域中下游,扼两广交通之咽喉,控西江之干道。作为历史和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端州区宋代砖城墙,是肇庆市文脉、史脉、地脉的核心,也是广东唯一的宋代古城墙。2001年,肇庆宋城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及城周保留基本完整,内部府城总占地面积约62公顷。依托于宋代古城墙这一厚重的文化载体,当前,肇庆市正在推行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
据介绍,目前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包括六大片区,即:一城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具体为宋城公园片区、两广总督府片区、包公府衙片区、十字街片区、风情骑楼街片区、西江渔人码头片区。
对于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建设,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提上城市发展的重要日程。4月11日,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泽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旭东调研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并现场办公,对项目推进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科学规划、从严保护、从容建设,确保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一号工程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
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程彦春表示,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对于传承肇庆深厚的历史文脉,展现岭南文化有重大推动效应,也是肇庆“文化强市”战略的引擎和抓手,力争在广东率先走出文化驱动城市复兴的道路。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那么肇庆市辖区内各县(市、区)传统文化资源可谓根脉繁盛。各地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如宋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端砚文化、广府文化等,均是肇庆市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近年来,肇庆根植于这些文化资源,挖掘和弘扬建设了包公文化园、六祖禅院生态文化项目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从肇庆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效来看,目前,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进一步凸显;广播影视、创意设计等产业潜力巨大;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肇庆各级政府和企业界都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将产业发展和盘活市场紧密融合,现已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演艺生产力,成立了“两团”——肇庆市歌舞团有限公司和肇庆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丰富演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为肇庆市演艺娱乐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肇庆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两团”创作生产,肇庆市歌舞团有限公司举办周末剧场活动,实施惠民票价,每年演出48场以上。肇庆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创排了粤剧《紫芸》《钟馗》等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两团”创排的粤剧《烟雨丹青》、舞剧《梅花六祖》和音乐剧《青天之端》都将搬上舞台。
此外,2009年以来,肇庆市连续8年独立组团参展深圳文博会,累计推出文化产业招商项目349个,签约项目82个,文化产业招商硕果累累。
重视版权与鼓励创新挖掘作品版权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肇庆市在坚持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尤其重视和提倡“尊重版权、鼓励原创”,大力宣传版权价值,鼓励文化产品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为解决版权服务社会、方便群众的问题,肇庆市文广新局(版权局)创建了端砚文化村等6个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企业),并设立广东省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代办机构,有效推动了肇庆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肇庆市文广新局(版权局)又以开展“解放思想,实干兴肇”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对标先进,启动“布点战略”,在条件成熟的行业设立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便民服务点,搭建起了集省级工作站、兴业基地、代办机构、布点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推动版权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化。
据肇庆市文广新局(版权局)分管文化产业的副局长邱建华介绍,为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提升企业文化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今年入选深圳文博会肇庆馆的端砚、四会玉器等51件文化精品都取得了广东省版权局颁发的作品登记证书。“这是我们今年文博会肇庆馆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尊重版权,鼓励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之一。”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