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秋圆 刘林杰
信息普及难、活动推广难、服务扩展难,成为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开展活动的阻力。为解决这些难题,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致力于建设基层综合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开发与推广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
火炬文惠通:
文体惠民服务新媒介
1月1日,火炬开发区跨年倒数文艺晚会在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晚会通过“火炬文惠通”微信平台进行全程网络视频直播,现场派发万元微信红包,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热闹非凡。这样的室内晚会,过去只有在剧场才能看到,而这次有了微信网络直播,晚会成为数万人关注的热点。
“火炬文惠通”是火炬开发区依托区、社区(总公司)、小区(企业)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资源建立的一款数字化服务平台。该平台集网格化管理和菜单式服务于一体,涵盖公共文体资源、文体惠民服务项目、群众文体活动、在线点播、信息反馈、执行落实等板块,是火炬开发区创新文体惠民服务模式的重要媒介。
火炬开发区通过“火炬文惠通”微信平台及时更新各类文体活动资讯、报道和市民反馈情况。通过“便民服务”板块,市民动动手指,就可轻松实现图书续借、“周六乐翻天”活动报名等需求。“悦读空间”板块集中了公开课、网络阅读、热门图书、有声读物、学术视频等网络学习资源,成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益延伸。
数字化阅读:让阅读触手可及
数字图书馆是火炬开发区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又一举措。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图书馆立足于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元需求,把开展数字化特色馆藏建设、做好数字化阅读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持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
面向读者,火炬开发区图书馆不断创新数字化阅读模式,通过引进深图ILAS3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图书编目、流通等环节均实现了智能化。同时,创新图书馆服务终端,拓展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功能,增加网上图书馆、电子阅报、手机客户端查询等远程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
火炬开发区图书馆注重对本土文化进行发掘、保护与传承,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地方文献纳入馆藏重点,并将其列为馆藏数字化首要对象,加强其数字化整合与归档。图书馆建有门户网站,搭建了资源导航功能,并加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页、各门户网站链接口,整合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海量信息资源。此外,在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开辟“信息无障碍阅读区”,设立盲文书籍、视障电脑、音乐专区,面向弱势群体提供数字化服务。
目前,火炬开发区已建立小区书屋(含修身学堂)180家,配备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与图书馆共享服务网络端口,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火炬开发区还将移动电子图书借阅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引入主馆和各书屋,读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图书二维码,即可将喜欢的图书下载到手机里阅读。
数字化服务体系:
畅享快捷和便利
多年来,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百姓,火炬开发区先后创建网上博物馆、火炬开发区政府网、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等门户网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如今,公共电子阅览室、微博微信平台等已全面建成,数字电影放映、公共文化场所wifi全覆盖均已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日益丰富和数字化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为火炬开发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云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打破公共文化资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壁垒,火炬开发区充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数据资源库集群,形成具备检索、推送和展现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资源云中心。
近期,火炬开发区再度发力,积极推动该平台与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上传与下达,并将当地的特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时,火炬开发区还将该平台与博物馆、陈列馆、演艺中心等市内其他文化单位进行对接,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让市民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
“保障每一位基层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是我们打造专业数字化平台的初心。”火炬开发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主任李慧表示。如今,一个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已全面建成。今年初,火炬开发区被文化部授予基层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单位。
去年8月,火炬开发区与中山联通、中山迪兴实业三方共同签订《“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以此为起点,火炬开发区将把互联网基础设施纳入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推进“火炬大数据中心”建成,合力打造成为中山市“智慧商圈、智慧社区”示范基地,及大数据中心产业生态圈和集聚区。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