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谦 梁利平
暮春时节,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2017年“阳光工程”湖南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试点区人员培训班在衡南县开班。这次培训旨在回顾总结一年来“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试点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指导和助推这项文化惠民事业深入开展。
“阳光工程”成效明显
2016年3月,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在《关于开展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实施“‘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湖南省文化厅、省文明办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湖南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试点,充分发挥本土文化志愿者在村级公共文化建设精准扶贫和示范中的积极作用,缓解村级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足、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增强村级公共文化内生发展动力。
湖南设置了省、市、县三级“项目办”,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指导、协调、监督和考评各市州项目实施情况;各市州文广新局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年度工作方案;县级文广新局设立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农村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工作。
2016年3月,全省58个贫困地区及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的60名农村文化志愿者在长沙集中培训,然后派往各定点服务村正式上岗。同年9月,省文化厅又对全省“阳光工程”县级项目办负责人进行了培训。
“这些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在过去的一年,湖南‘阳光工程’落地生根取得明显成效。”省级项目办负责人颜喜介绍,文化志愿者通过调查摸底、问需于民,协助村里出台文化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建设,开展了大量接地气、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截至去年底,带领当地群众共计开展各类文娱活动728场(次)。
文化播种者在路上
“‘送文化’只能是昙花一现,唯有‘种文化’才能长盛不衰。”培训班上,衡南县咸塘镇文化志愿者全巧莲同大家分享了她在高桥村的服务情况和心得。一年来,她将工作重心放在培训村组文艺人才和辅导文艺团体上,同时联系县级专业团队来村开展“送戏剧、送科技、送图书、送电影、送器材”等活动。在她的带动下,全县成立了35支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分队,互帮互助资源共享,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培训班上,其他几位发言代表也各有亮点——
严碧利改写了花垣县双龙镇和十八洞村以前没有社区文艺队伍的历史,相继创建3支文艺团体,人数达100余人,涵盖舞蹈、戏曲、苗歌、小品等表演形式,30余次参加省、县、镇的群众文化活动。
芷江侗族自治县水宽乡文化志愿者王文霞组织开展“文化暖心 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一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奉献爱心和温暖。
武冈市水西门街道文化志愿者王彬用平时收集的里仁村照片、诗词素材创作两篇微文,经志愿者、群友推介,帮助里仁村顺利入选武冈市的“美丽乡村”。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为期3天的培训安排得紧凑而又活泼。湖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颜喜、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处处长史峰、上海必捷必信息公司技术专家徐永全,分别为学员解读“阳光工程”相关政策、讲解文化志愿服务方式、内容。衡阳市文体广新局负责人也作了发言。还组织学员到全国基层优秀文化馆衡南县文化馆、咸塘镇综合文化站和高桥村文化家园实地体验。学员们自编自导自演,为高桥村村民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
在“阳光工程”的新生力量中,有两位特别令人关注和尊敬的人——
现年67岁的陈菊娇是迄今最年长的“老大姐”,她从茶陵县文化馆舞蹈专干岗位退休后投身公益文化事业,为辅导群众舞蹈活动和组织、策划文艺节目忙碌并快乐着。
另一位是溆浦县文化志愿者罗文英,她身残志坚心灵手巧,已在公益慈善之路执着行进多年,颇有建树。
这两位“公益达人”都希望尽其所能,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为“阳光工程”事业增光添彩。
在实施“阳光工程”的第二个春天,80名湖湘文化志愿者将用满腔热忱,扎实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