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域旅游“落地开花” 释放产业转型新活力
大众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正成为许多地方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域旅游发展成果在火爆的节假日旅游节点可谓得到了“亮丽”体现。
国家旅游局5月1日晚间发布消息,在刚刚过去的“五一”三天假期,全国景区共接待游客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4.4%,旅游总收入达到791亿元,同比增长16.2%。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双双走高,不仅展示了假日旅游旺盛的消费潜力,更凸显着全域旅游发展的巨大活力。
而从各地公布的相关信息数据来看,随着全域旅游在各地的“落地开花”,旅游业与其他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的“旅游+”新业态,也确实正使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焕发着新活力。
“旅游+”业态的“新”探索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域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观,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个旅游业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社会的概念。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旅游业界热议,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在此背景下,“旅游+”成为各地实现全域旅游,培育旅游新业态的一大核心路径,而做好全域旅游下的业态创新也成为各地适应新市场发展的全新挑战。
以浙江省为例,近年来,浙江省大胆推进“旅游+”实践探索,通过跨产业融合、跨行业整合,拉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产业空间,创造了“1+1>2”的价值,有效推动全域旅游“落地开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我们正在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旅游+”新业态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既为旅游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挖掘了潜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
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全域旅游可谓“好戏连台”。浙江、江苏、湖南、山东、河南等地区内的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点,正积极进行资源整合,致力于打造全域旅游样本,纷纷拉开全域旅游大幕。
全域旅游下的品质提升
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是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
“游客对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感受与评价,早已不限于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而是一踏上这个区域就开始体验,并对其综合环境要素和旅游品质进行评价。”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中曾表示。
记者注意到,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品质旅游,自驾游、“驴友团”等旅游方式备受欢迎。北京一位喜爱旅游的80后白领高云表示:“我不太喜欢跟团,都是自己走,自己规划行程路线并选择住的地方。我主要不是为了看景点,而是为了体验不同地方的特色和生活。”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城市周边游、乡村游依旧成为游客首选,自驾游客异常火爆,赏花、采摘、游园等热门旅游活动备受青睐。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今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产品供给的极大丰富,恰恰符合游客广泛多元的旅游需求,释放了巨大消费潜力,而今后需要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业整体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传统旅行社如何突围?
消费者需求转变,以及互联网+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旅行社不再能满足游客实际需求。那么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传统旅行社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顺利突围呢?
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旅行社发现,各旅行社均推出“亲子游”、“自驾游”等旅游项目,并推送个性化定制方案。其中一家旅行社的王经理表示:“现在旅客越来越注重私人定制旅行方案,我们也是顺应这个趋势和顾客要求才推出不同的项目。”
而至于全域旅游对旅行社的影响,王经理认为,全域旅游在增加旅行产品以及完善旅行体验方面是有助于旅行社的发展的,“旅游产品是一个服务型的产品,它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服务质量,我们需要根据景区的变革进行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完善,只有两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旅游行业的‘全域’性才能更明显地得到体现。”
事实上,旅游新业态下,一个重要的产业革新就是旅游线路的产品化。此前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旅游消费者始终被动地在市场中活动,其消费需求和消费者地位在狭长的中介服务链中被削弱。最终导致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落后的行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急剧增长,不断出现市场纠纷。
这意味着,全域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极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变革,旅行社只有瞄准游客“痛点”,进行模式和产品的升级转型,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结束了旅游中介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中国旅游业商会副会长、高级经济师王小满认为,旅游中介服务向旅游线路产品化转移将会是新型旅游市场的最典型变化。
王小满说,旅游线路产品带有资源组合和消费者意愿组合的双重特性。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消费商主导着差异化线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促成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线路产品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全面参与,刺激旅游消费商全面参与线路产品创新生产和市场推广激情。最终形成以旅游消费者为核心的、以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商主导的旅游市场新业态。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