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实习生 谢宇航 杨 璐
近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在山西省介休市启动,这是我国首个省级政府推动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工程。山西省文物局携手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公布首批252处可供社会力量参与选择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目前,已有42家民营企业和不少个人报名参与,确定了31个文物建筑认领认养项目,更多项目正在协商中。
山西是文物大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数量庞大、历史悠久的地上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给山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同时也给文物保护提出挑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剑葳表示:“除了受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为破坏也对本就脆弱的地上建筑构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对山西这样的文物大省来说,保护迫在眉睫。”
山西历史文化研究者杨杰认为,目前,山西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用比较小的财政体量管理比较大的文物存量。他以山西运城市举例说:“运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处,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名后几个省的总和还多。在该市龙泉村,一个村就有元代永乐宫、唐代广仁王庙、古魏国都城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山西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文物认养”。2011年,山西省曲沃县遴选了一批迫切需要保护的古建筑,组织当地企业家认领、修缮,并制定了《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以地方法规形式确定了认领者的权利和责任。
据介绍,曲沃县的这一暂行办法探索范围主要是一些级别较低的文物或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此次山西省颁布的《“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更大的范围和力度,把全省范围内的250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第一批《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供选项目名单》,文物年代覆盖了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
其实,不仅山西省,我国其他省份也尝试过“文物认养”。如广东开平碉楼的社会认养、安徽黟县的文物建筑保护爱心认领和浙江金华的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等。2016年9月,海南省海口市开始试点实施文物认领PPP模式,即企业用于文物古建的修复资本投入不得低于80%,政府进行20%的投入,然后,政府再每年提取收益的约6%给予企业,并分期还企业的前期投资。这些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免受损害。
“我们在总结我省经验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其他省区市好的经验,专门出台《实施方案》。”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志军说,《实施方案》是经过多次调研,特别是总结之前经验的成果。《实施方案》中不仅包含了古建筑的认养,还包括博物馆创办、创意产品开发、发挥文博志愿者作用、流失文物回归等多个方面,相比之前的方案,深度更深、广度更广。
“此次工程的目标就是唤醒全民文化自觉。各级政府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切实的政策保障。”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宁立新表示。
在各地探索“文物认养”的过程中,有的地区曾经发生过认养者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加之缺乏文物保护知识,改变文物建筑原有用途、原有风格和外貌的情况。那么,认养中如何规避对文物建筑的破坏,又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使文物开发、保护相得益彰,值得深思。
《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或者拆除文物建筑。文物建筑维修应当遵循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得任意改变和破坏原有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不得随意改建、扩建。此外,根据规定,文物部门还将进行文物保护责任方面的培训,使认养人具备基本的文物保护知识,避免“保护性破坏”发生。
对此,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表示,守卫文明家园不仅需要财政支持,更需要公众的关爱呵护,需要社会力量的援手相助。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先关照,不去损害文物;次关心,顺手照顾文物;再关爱,出手保护文物。如果人人都能参与进来,凝聚的就是一个民族的力量。
“文明守望工程”的启动,为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如何具体落地实施也备受关注。王志军介绍,民营企业如果有意认养,可以跟当地文物部门联系,由文物部门协调文物建筑所有人一起协商。协商内容涉及出资方准备出资多少、文物怎样修缮、下一步准备怎么利用,商定好之后,双方即可签订认养协议。
“《实施方案》对文物认养者的资质和认养用途作了限制,要遴选热爱文物保护事业、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高的申请者。但如何确保认养后对方能够按照协议执行,也是一大难题。当保管问题转化为监管问题,现有的行政力量能否承担还有待观察。”王志军说。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