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扰的世界里凝望理想的星空 ——评《生活艺术化十讲》
2017-04-26 10:31: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宋生贵教授新作《生活艺术化十讲》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认真品读,仿佛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别有意趣的美学漫步。

高明霞

宋生贵教授新作《生活艺术化十讲》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认真品读,仿佛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别有意趣的美学漫步。

《生活艺术化十讲》的写作,得益于宋生贵多年来在文艺美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积淀,同时来自于他长期以来文学写作和书法创作的实践体验,也离不开他广泛接触文艺作品的审美认知。宋生贵已出版专著20部,有文艺美学理论、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专作。他有一个笔名叫“一村”,他也确实像一个辛勤耕种的农人,在美学王国的田地里孜孜矻矻地耕耘,致力探索美学的价值意义。

诚如作者所论:“如果艺术化的思维、艺术化的情调、艺术化的创造力,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品质中所具备的重要成分,必将赋予时代以蓬勃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景观。”中国美学的话语直接指向人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从审美的维度解释生活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真,崇尚物我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儒家“尽善尽美”的艺术审美标准,将艺术评价与人的道德评价高度融合,而“文质彬彬”的人格审美要求,强调高尚的情操应该内外兼修,即仁义道德与礼乐修养的和谐一致;道家美学思想首先崇尚大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所以将这种自然之道视为人精神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最佳意境。中国美学精神扎根在人生现实的土壤上,绽放在艺术活动之中,注重人的感性经验,强调“美教化、移风俗”的现实意义,因而在文体形式上,与音乐、诗词、书画、戏剧等艺术评鉴融为一体,美学的哲理思考渗透在生动丰富的感性体验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难分彼此,情感与理性水乳交融,形成了诸如“情趣”“气韵”“空灵”“充实”“意象”“风骨”“境界”等美学词语,涵括自然气象、人格品性、精神风貌、艺术风格、艺术境界几个方面,艺术审美活动追求自然、澹然无极之境的同时,直接指向了美化人精神和心灵的意蕴价值。

阅读本书,从作者所引用的各种艺术材料和他的体悟中,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中国自古以来艺术化生活的智慧。 把《生活艺术化十讲》各章的核心思想提炼一下,概括如下:第一讲,从“情”字入手,引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二讲的“诗意”是全书文眼,由此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见解;第三讲的“美感”,是美学家必须谈及的概念,作者由此指向如何“在生命冲动与精神超越的能动整合中成为生命和精神双重结构统一的‘完整的人’”;第四讲的“平常”,字眼朴实,由此而生发的生活感悟却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平常心其实是“慧心”,有了这种心态,精神会更充实,情感会更纯洁;第五讲的“发现”,强调善于在日常生活万象中发现美、体认美的能力,是实现生活情趣艺术化的基本素养;第六讲的核心概念是“艺术”,作者指出“我一直相信艺术活动是人类走向理想的生命与生命形式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七讲、第八讲的“文化消费”是美学领域的新问题,不仅指出一些艺术创作违背艺术规律,忙于追赶时尚消费的弊病,也触及接受者不能够建立真正艺术欣赏心境的症候。作者认为,涵养宁静、闲适、平和、凝神的心境,是生活艺术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第九讲的关键词是“多元文化”,作者特别强调艺术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第十讲以“品位”作结。

作者告诉我们的是实现生活艺术化必需应该具备的主体条件:爱心、慧心、诗心,有了这三点,才能会意自然界、日常生活,进入艺术领域的美境,才能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凝望理想的星空。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星空 理想 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