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远
江苏省连云港市文化部门加大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开发力度,打造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乡土人才库”,培养了一批适应全面小康需要、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传统文化“土专家”“田秀才”。
科学设置评选标准
周存玉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锻铜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走进他的“大师工作室”,琳琅满目的美术工艺品令人心生愉悦。除了锻铜技艺,他还擅长中国画、陶艺制作。“艺高不压身,我愿意把我所学所知传授给更多的人群,特别是年青一代。”他说。
江苏省连云港市文化部门贯彻中央和江苏省委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开发力度,健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长效培养引领工作制度,在前些年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10个类别认定“乡土人才”,在要求其从事的非遗项目传承谱系明晰,熟练掌握并长期从事项目传承工作,在行业内公认具有最高艺术技艺水平,积极开展传承、传播、研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等方面设置严格评选标准。
发挥“三带”作用
如何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发掘和培养传统文化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建设素质较高的传统文化乡土人才队伍,连云港市文化部门致力破解新命题。在确立文化“乡土人才”的基础上,打造一批风格浓郁的乡土特色产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开发机制,以此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方面的重要作用。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是连云港市级非遗保护研培基地,该院今年设置了大师工作室,立足学院,开放办学,致力于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研习、非遗产品开发等。该院团委书记张颂说,传统文化大师的入驻和传统文化课堂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今后学院将进一步致力于传统文化“产学研”工作,将非遗发扬光大。
连云港市文化部门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开展“非遗讲堂”“大师工作室”“传统文化社团”等非遗保护“产学研”实训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思路,扩大学生就业面,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加强跨界“联姻”
在加强文化“乡土人才库”建设的前提下,连云港市文化部门坚持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研究与实践、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非遗保护工作更好地融入区域生产生活各方面。
加强非遗项目跨界“联姻”,以旅游业、海洋渔业、林业、新兴制造业为切入点,扩大项目与相关产业互动黏合度,丰富连云港“山、海、城”旅游城市内涵,形成项目跨界开发保护大格局。以传承为核心,以保护为前提,以产业为纽带,夯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础,连云港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名录项目产业基地,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更多的非遗经济价值。与此同时,连云港还将通过开展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申报命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联合高校和社会组织推进市民非遗保护创业创新等活动,打造非遗资源集聚区、特色传统文化小镇、项目产业化发展孵化基地,发挥“乡土人才库”的最大效能。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