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虽说已是春天,但哈尔滨的夜仍有些冷。连着好几晚,排练完评剧《柳毅传书》,张坤和王向阳双双走在回家路上,仍有说不完的话。
“这部剧要打造成精品,得再下功夫。”张坤说。
“嗯,我也一直在努力。复排成功后,你得想办法把它推出去。”王向阳答。
“以后对剧目的宣传不能只局限于驻场演出和巡演,要利用好电视和网络媒体,影响力会更大。”张坤提出。
张坤和王向阳是评剧舞台上的一对夫妻,张坤是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的主任,王向阳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这对因戏生情并结缘的夫妻结婚29年来唱戏、说戏、论戏,把青春和热情都献给了评剧事业。
一封改变命运的信
张坤和王向阳都出生梨园世家。张坤1980年考入黑龙江伊春市评剧团,王向阳1986年考入黑龙江绥化市评剧团后又被保送至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进修。一次演出,时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的杨运泰发现了王向阳,认定这是棵唱戏的好苗子,便连夜写了一封长达10页、题为《长信劝归》的信,使正要到秦皇岛小海燕评剧团报到的王向阳重返家乡,走进了黑龙江省评剧院。
王向阳调入评剧院后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搭档。一次,她的老师孙连芳向张坤的老师赵素华提起这件事,赵素华立刻想到了张坤,认为两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匹配。于是,1988年,25岁的张坤被调进黑龙江省评剧院,两人合作的第一出戏便是评剧经典《花为媒》。首次搭档让两人紧张又兴奋,这次演出也非常成功。张坤觉得王向阳的演唱韵味醇厚,是同龄人中难得的人才;王向阳则发觉张坤嗓子、扮相都很好,合作起来非常舒服
1990年,两人双双拜在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碧燕燕门下,两位老师根据他们的条件选定《天雨花·对鞋》一折作为教授剧目。戏中,王向阳饰演的荀含春有一个难度很高的动作——360度屁股座子,王向阳每天都要重复做两三百个,张坤就在一边帮她念锣鼓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两人凭借《天雨花·对鞋》获黑龙江省中青年戏曲演员折子戏比赛表演一等奖;次年,该剧代表黑龙江赴北京参加“全国评剧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再度获奖。1997年,王向阳成为新凤霞的关门弟子,1999年,她凭借《喜鹊登枝》《乾坤带》《花为媒·坐楼花园》一举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纯熟的演技、默契的配合让他们收获了观众的认可,也收获了属于他们的爱情。1993年,两人终于走到一起,将舞台上的举案齐眉延续到了生活中。
一个意蕴深长的任命
多年来,张坤、王向阳在舞台上主演了《花为媒》《血溅乌纱》《明月照人来》等20余部优秀剧目,塑造了一对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堪称舞台上的黄金搭档。
2009年,张坤正式担任黑龙江省评剧院院长,开始用多年舞台实践转化而来的管理理念推广评剧。也是这一年,评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拓展项目名录。作为该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之一,黑龙江省评剧院一方面积极复排《白蛇传》《杨三姐告状》等传统剧目,另一方面又积极创编《半江清澈半江红》《风雪夜归人》《千里沃野》等新创剧目。
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张坤虽然不能和妻子继续搭戏,但梦想始终未变,那就是传承创新评剧艺术、培养评剧人才。面对繁重的工作,王向阳也总是鼓励他:戏如人生,要想精彩,必须百倍千倍地付出。
与此同时,王向阳也废寝忘食地琢磨剧本和人物,张坤一有空就捧着笔记本坐在场边记录每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演出时,她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演,张坤在台下默默地关注,台前幕后,变的是位置,不变的是关爱和陪伴。
为了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登台机会,夫妻俩率先在黑龙江省评剧院提出“谁行让谁上、谁好就谁上”的用人理念,用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演员成长,一大批优秀演员涌现出来,在一些大型剧目中担纲主演、屡屡奖项。
一份坚守一生的事业
张坤和王向阳因为对评剧的热爱走到了一起,评剧自然也就成了两人生活中聊得最多的话题。一有空,俩人就会在家里唱上两嗓子,那一段段铿锵有力的唱腔总能让他们回归自我,找到快乐。
“琢磨”也是夫妻俩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每创排一出新戏,夫妻俩都会反复琢磨剧本、揣摩如何塑造人物。201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要录制《半江清澈半江红》,该剧已演过上百场,对王向阳来说再熟悉不过。可录制前一天,张坤却对她说,有些场次的“度”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起初,王向阳有些不理解,但后来,她沉下心来细想又觉得王坤说得很有道理,也开始仔细研究起来,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可以说,正是张坤的这句提醒,让王向阳又重新审视自己,更加贴近了人物。
对张坤和王向阳来说,打造精品、培养评剧传人、多渠道推广评剧艺术仍旧是他们今后工作的目标。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这样评价张坤和王向阳:“一个精于管一个精于演,他们夫妻就是一对老黄牛,在评剧艺术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