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 帆
近日,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8》的上映,让中国电影市场再现了“速度”创造的“激情”——该片4月14日上映首日便斩获3.92亿元票房,成为内地影史首日票房和单日票房双冠军;上映3天,票房已达13亿元,创中国影史新高。这一骄人的战绩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观众消费热情的同时,也映衬出了国产电影的窘迫现状。刚刚过去的3月,国产电影的表现可用“惨烈”一词形容:上映19部,没有一部票房过亿元。在3月的票房收入中,进口片票房占比超八成。
两相对比,不禁令业界发出疑问: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这其中,“进场”的风险如何把控?在日前举办的“影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论坛”上,来自电影行业的资深投资者、制片人、业界专家等结合当下影视行业所面临的新动向、新趋势、新风险,共议破解之道。
中国电影的非常态与新常态
由新传智库主编的《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通过梳理2016年的电影产业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在经过2015年的黄金发展期后,进入了2016年的调整与爬坡期。从票房数据看,国产电影票房占总票房收入的58.3%,继续保持对进口电影的总体相对竞争优势。但从单片收入看,院线上映的国产电影平均收入只有进口片的1/3,仍有较大开拓空间。
在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看来,2016年之前,中国电影一直处于一个非常态的发展过程。虽然中国电影票房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远超全球范围内5%的票房增速,但海外销售收入和票房收入增长却非常缓慢。“由此可见,中国电影是一个典型的内需型行业,对内地市场依赖性极大。” 在开拓市场方面,中国电影的后影院市场亟待开发——影院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票房之外的收入比例过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影片类型方面,《蓝皮书》总结称,在2016年的电影中,“爱情+喜剧”不再是强有力的票房保障,动作更加硬朗、节奏更加紧凑、类型更加鲜明的电影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对此,尹鸿表示,中国虽已成为电影生产大国,但相比类型丰富、题材多样的美国电影,中国电影仍存在精品不多、缺乏杰作的问题。电影观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所以“仅有闹剧是不够的”,市场需要更加丰富的电影类型和更加优质的内容来填充。
《蓝皮书》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司若从资本层面对2016年中国影业进行了分析。在她看来,2016年度电影产业的资本活跃度依旧较高,助推了创作规模的继续扩大,但这也让电影行业在热钱的“烘烤”下出现了虚火和更大的泡沫。“明星证券化”、保底对赌、金融炒作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电影产业自然演进的节奏。
在从内容到渠道乃至外围资本层面尚未明显改观的背景下,2017年的中国电影产业仍在延续2016年增速放缓的走势。在尹鸿看来,这正是中国电影进入新常态的预兆。
建立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面对中国影业发展的新常态,行业从业者应当如何蓄势以迎变革?对此,论坛嘉宾给出的解决方案中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工业化”。“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较低”是业界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普遍评价,而只有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才能有真正的工业化。
尹鸿直言,当中国电影市场没有太多增量时,梳理常态下的市场存量则变得更有意义。“过去几年因为电影市场的分化,各公司间都在抢夺现有资源,并没有做出长远规范性的规划。一旦行业竞争度降低,反而有机会去建构成熟的工业体系,包括对人才的培养、品牌的树立等。”尹鸿说。
在南开大学副教授陈鹏看来,如今的电影工业已进入到由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支撑的阶段,大数据、舆情监测、受众调研以及风险评估等将为电影工业化提供更好的支持。
借由互联网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水准,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正如尹鸿所说,中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国内其他传统文化领域中少有的。“当下报纸、电视等行业几乎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只有电影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与互联网的市场化程度相匹配,所以两者之间的合作不仅没有导致双杀,反而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对此表示赞同,并强调了互联网在实现电影产业后影院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视频网站上用户收费端电影收入一直呈增长态势,这意味着电影的创作者能够获得的市场回报也在增加。”
风险控制渐受行业重视
工业化的进阶显然并非朝夕之功。中国影业减速慢行的新常态,以及国产影片最近的接连惨败,使得电影行业面临“进场”的高风险,这也直接影响到业界对于国产影片的信心。如何更好地评估和把控新形势下影业投资的风险,成为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尹鸿针对当下电影产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梳理。他认为,这些风险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投资风险,明星天价片酬、影院成本过高、市场竞争过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影投资的效益。其次是资本市场风险。“电影行业容易吸引热钱涌入,这就导致一些电影板块新上市公司的股价溢价水平比较高。随着票房奇迹的减少,电影上市公司的股价将会大幅下滑。”尹鸿认为,延长电影企业的产业链条,用更好的电影业绩增加股民信心,才能保障企业持续获得投资者认可。另外,产品风险、影院影厅建设风险、观影需求减弱的风险以及电影市场不规范的风险,也都是电影风险管控值得关注的。
一些论坛嘉宾认为,风险管控不仅依赖于相关数据以及量化系统进行的监测和分析,同样依赖于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而工业化程度提升的关键,仍在于优质的电影产品。
“年票房增长率只要能维持在10%左右,中国电影市场就能保持全球领先的稳定发展态势。”尹鸿强调,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电影行业管理,提升电影产品质量,努力提高电影服务质量。
此外,票房之外收益的有效提升,对于降低当下电影投资和产出的风险也具有实际助益。光合映画CEO陈炯就建议投资者不要把回报仅仅集中在电影票房上,“下一步,中国电影工业应该加强对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开拓。”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