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组织作曲家再入福建采风——每次与大地亲近都有所收获
2017-04-10 09:18: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3月27日,飞机落地首都机场,作曲家赵石军的内心依旧不能平静。4天的采风转瞬即逝,南音的乐声伴随着大海的声响在他耳边久久回荡。

刘 晰

3月27日,飞机落地首都机场,作曲家赵石军的内心依旧不能平静。4天的采风转瞬即逝,南音的乐声伴随着大海的声响在他耳边久久回荡。

2016年11月,中国交响乐团原创中心曾组织首批作曲家前往福建采风,就闽南文化与交响乐的结合进行探索式挖掘。这次,听说要组织第二批作曲家就南音艺术前往福建定向采风,赵石军立即报了名。3月24日至27日,在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的带领下,赵石军、郭小笛、刘青、王华谙、仲晨晨5位作曲家奔赴福建,为南音交响乐的创作寻找素材和灵感。

“2014年我到福建采风就听了不少南音,想着回北京后多搜寻些资料再系统学习,没想到南音艺术留下来的文字和音像资料都很匮乏,研究起来非常困难。”刘青回忆,那次采风后,她创作了交响曲《妈祖》,分别在北京和厦门演出,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再到福建,国交安排我们和南音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相信能对这门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 出发前,刘青对此行充满期待。

3月26日下午,南音艺术家蔡雅艺在福州的严复书院和作曲家们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交流。从南音源流、泉州南音与其他地区南音的异同,再到乐器演奏、曲谱曲牌、发音咬字,蔡雅艺为远道而来的艺术家打开了通往南音艺术的大门。“来之前特地找了很多资料。到这儿才发现,凡流行闽南语的地区就有南音,而且关注南音的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非遗保护、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的角度对南音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赵石军说。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汉、晋、唐、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南音这种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福建南音(泉州弦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作为南音发祥地,目前全市设立了上百所南音传习所,拥有一支完备的传承队伍。

“这次采风感觉很接地气。我们白天采风,晚上就坐下来聊,谈得最多的就是寻找创作的出发点。这个地方的文人志士让我有不少想法,但如何结合南音进行创作,只是有了初步的感觉,具体内容还没抓住,仍然需要回京之后再做功课,深入了解。”郭小笛如是说。

此行让仲晨晨印象深刻的还有福建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文、建筑还有语言都给采风小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惠安的崇武古城,600多年历史的旧城墙屹立不倒,城墙以内石头砌的房子里住着恋家的老人,城墙以外新建的石雕工艺博览园迎着海风静待八方来客。采风小组成员赏古城风貌、品民俗风情,边走边问,收获颇多。“原来惠安女的传统服饰也这么时髦。”“怪不得说福建多热血男儿,光古城里就有好几座众人捐建的将军府。路过的家庙中,习武驱敌的先祖事迹也都刻碑传世。”“原以为福建都信奉妈祖,但古城中,道观、观音庙、妈祖天后宫、关公庙都离得不远,还有拜刘备的,真没想到。”作曲家们一路走来一路感慨,对闽南文化的感受加深了他们对南音的理解。“创作除了从音乐素材中寻找灵感,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其风景、人物甚至饮食文化,都有可能触发创作热情。”第一次来到福建的王华谙吃着福州特色小吃锅边糊侃侃而谈。

“南音的韵味令人陶醉,这门艺术不愧是活化石。泉州古城的人文气息也非常强烈,多元宗教、信仰让当地老百姓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触动。”王华谙说,采风容易创作难,南音如此自成体系的乐种如何结合交响乐进行创作,成为采风团成员共同思考的问题。“南音有着自己固有的艺术规则,要把握它的规律并不容易,要创作南音交响,必须捕捉到南音中带有明确辨识度的音乐元素。”刘青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作为出题人,关峡也思考良多。“南音和交响融合的确特别困难,最关键的是创作者要打开想象。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天方夜谭》时根本没去过伊斯兰世界,但他是个航海家,他把对大海的感情和听到的故事串联了起来。我们比那时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有优势,我们到过了现场,就要抓住机会多看、扎进去研究。”关峡说,“我相信每次努力都不会白费,每次与大地亲近都有所收获。在福建,南音艺人在坚守这门古老的艺术,国交也会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新作品、新形式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交响乐团 福建 作曲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