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在上海图书馆有这样一支团队,60多年来,他们肩负着深度挖掘、整理、保护并揭示近代文献意义的使命,后又逐渐将束之高阁的馆藏文献转换成通过电脑就能轻松检索阅读的数据资源。我就是这支团队中的一员。
把文献中的珍贵资源等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方便读者阅读,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便捷、创新的服务推广出去?有人说,声音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分量。于是,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声音将那些掩藏于书本文献中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的初次尝试始于一年一度的中国图书馆年会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我作为导览人员,饱含热情地为参观者介绍了我们馆的数字化文献服务。当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批前来参观的小学生,当老师带他们走进我们馆的展区时,孩子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既好奇、震撼又感到茫然。我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孩子们,你们好,欢迎来到上海图书馆展区,你们知道面前的时间轴上的数字代表什么含义么?知道眼前的这些老报纸有多少个年头了么?现在借助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就能阅读这些老报纸,是不是很神奇?”一连串的问题很快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幽默风趣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连站在一旁的老师也连连称赞,说“今天来得太有价值了”。其实,这对我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这次互动服务的成功,激发了我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近代文献本身。作为一名朗读爱好者,我尝试用声音将文献中的优美篇章表达出来。就在不久前,火遍大江南北的“朗读亭”来到上海,我们馆成为其在沪的第一站。这项活动受到众多读者和馆员的欢迎。我也迫不及待地挑选了近代期刊中特别钟爱的一篇——张爱玲的小品《爱》到“朗读亭”朗读,希望用自己的声音将它呈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它的文字之美。没想到,我的朗读内容还被《朗读者》节目组捕捉到并剪辑进节目的花絮中。
朗读活动火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对于情感表达的渴求、对经典文献的致礼。作为负责近代文献的图书馆员,我很清楚,在那些被时光湮没的篇章中,有许多极为优美而感人的文字,而我所在的团队正策划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启相关的朗读计划,希望以此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通过声音分享那些近代文献中尘封的美好。
用声音做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我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