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反腐文艺作品复苏是时代呼声
2017-04-01 10:23:17   来源:广州日报

备受瞩目的“2017反腐第一大剧”《人民的名义》3月28日起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也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

备受瞩目的“2017反腐第一大剧”《人民的名义》3月28日起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也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该剧除了有最高检牵头立项,著名作家周梅森执笔编剧,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等40余名资深演员出演等最强“硬件”保障外,还因为在国内反腐作品中首次涉及副国级高官贪腐问题,周梅森称之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集”。

无独有偶,最近,又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作者丁捷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近年来,反腐题材文学作品正在重新获得公众关注,军旅作家陶纯写的《一座营盘》,知名作家周大新取材于谷俊山案写的《曲终人散》等作品都广受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反腐题材的小说曾经是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热点,涌现了一批反腐文学的作家,如陆天明的《大雪无痕》《苍天在上》;王平的《抉择》《十面埋伏》;周梅森的《国家公诉》相继拍成电视剧、电影,在全国广受追捧,粉丝多多。可是,2004年以后,反腐题材电视剧因为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被监管部门严令整顿,陷入沉寂。

反腐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近年来复苏的原因,一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举反腐利剑,对腐败采取零容忍,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拍蝇打虎”,一大批腐败分子得到严惩,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让社会政治生活呈现出新面貌。这些都为反腐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比如,《追问》的作者丁捷本来就是某省属文化集团的纪委书记,亲自参与查处过数起违纪违法案件,他的作品也取材于现实中真实的反腐行动。而周梅森创作的《人民的名义》在尺度上实现了大胆突破,立体化、全景式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反腐败斗争的进程和脉络,在其中可以看到不少现实中巨贪的影子,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文化启示性。

二是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诉求的自身需要。文学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反腐倡廉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不应该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课题上缺位,而应该跟上反腐的脚步,用直面现实、激浊扬清的文艺作品大胆与时代相呼应,这也是文艺作品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文艺作品因喜闻乐见,易于公众传播,故关注度更大,影响力也更广。因此,创作反腐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成为反腐教育的极佳载体。通过全面真实的反腐场景和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让反腐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揭示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公众对反腐败斗争的理解和必胜的信心;通过文学作品的解剖与追问,让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受到冲击,灵魂得到升华。

我们期待反腐领域中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方不负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呼声 文艺 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