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延厚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小雨
今天共整理馆藏品(挑花类)绣片73件,从总号1632号、分类号B200号,整理到总号1704号、分类号B273号。虽然肩颈酸痛,却也心生感动。
调到贵州省文化馆民族文化部已半年有余,之前对我馆收藏的各民族的手工艺品有所耳闻,到民族文化部仔细了解后,才被藏品的品质之精美、品种之丰富、数量之繁多震惊了。而这些宝贝的来历和保管,更让我对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肃然起敬。
上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馆曾两次大规模地派老师们到全省各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包括刺绣、挑花、编织、蜡染、银饰、面具、漆器、牙舟陶、箫笛、泥哨、石器等10多个品种,共有7000多件。据老同志们说,当时去收集这些藏品时,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交通基本是靠双脚,条件好一点的地方才可以骑马。而老师们用双脚丈量了贵州的山山水水,跋山涉水、餐风宿露,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之花一朵朵地采撷到了我们馆里。我馆目前的藏品绝大部分收集自那个年代。
过去的贵州省群众艺术馆(今贵州省文化馆前身),是一栋摇摇欲坠的木板房,阴暗潮湿、四面透风。而贵阳是一个多雨的城市,只要贵阳金贵的太阳一出来,保管藏品的老师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宝贝一件件拿出来晾晒,下班又一件件收回去。几十年如一日。我有时想,那时的朝阳、那时的夕阳,可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孤独的背影,在你们的光影下,侍弄着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
后来,条件好了一点,省群众艺术馆要翻修了,办公地点只能租房,这些藏品也居无定所,到处搬迁。保管藏品的老师们则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无论藏品搬到哪里,都严防死守,不让国家财产有丝毫的差池。以至于现在还有人说:当时老师们是用生命在保护这些藏品。正是这样,如今才有这么多的馆藏品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每每想到这些,除感动和敬佩外,我真是感到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大到有时甚至想退却。然而工作总得有人做,担子总得有人担,我们有这么多年代久远的民族民间艺术珍品,我想,这在全国各兄弟单位中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如何保管好、整理好、展示好、宣传好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珍品,应该是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吧!
(作者单位:贵州省文化馆)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