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成泉
一年春来早,莫负好时光。3月23日至24日,长三角演艺联盟2017(常州)会议在常州凤凰谷大剧院召开。因为来自京津冀、北方、西部、东部和广东省、山东省等七家演出联盟和演出院线负责人的参会,使这个原本区域性的民间演出交流工作会议开出了“全国范儿”;同时,由联盟和常州市武进区文广新局主办的江南剧场经理论坛因为议题的含金量高,在会下和微信朋友圈里,与会人士纷纷点赞。
自2005年首家演出联盟——北方剧院联盟成立,到去年新成立的京津冀演出联盟,演出联盟作为一种产业化组织形式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成立于2008年的长三角演艺联盟也走过了9个年头。联盟对于演出业的运演和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演出市场主体的剧场如何通过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担当起全面推动演出业转型升级的使命,都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话题。
超越概念
打造演出联盟升级版
在联盟工作会议上,京津冀演出联盟代表、北京市演出公司总经理郑颖表示,在京津冀三地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过京津冀轮流主持联合开展优秀剧目展演的方式迅速完成了平台搭建,为后续京津冀演艺资源的整合、项目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发展环境。
她的一番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以国有剧场为主体的演出联盟合作模式有着天然的体制优势和快速发展的能量,同时也表明,充分融入和依托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出演出业文化引领的作用与价值,将是演出联盟未来应当肩负的使命。
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演艺联盟目前已覆盖江、浙、沪、皖的3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有40余家剧院(场)、演出经纪公司和艺术院团。9年来,这些联盟成员单位通过各自的努力,有力促进了长三角区域演艺市场的繁荣和演艺产业的发展。据长三角演艺联盟理事长、上海城市剧院艺术总监房永年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长三角演出联盟完成各类演出活动3200多场,观众192万多人,票房收入超过3亿元。
这样的数字表明,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加上吴越同源的历史文化原因,已成为全国演出市场最活跃的区域。追踪长三角演出联盟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联盟已走过降低巡演成本、加强联络沟通的初级阶段,正向一个新的层级跃迁。
综观此次会议可以发现,首先,“全国范儿”揭示了演出联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人脉。承办单位常州凤凰谷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经博堪称业界“大咖”,在全国演出业有着广泛的人脉,这在有着深厚宗族同乡传统文化意识的中国,人脉之源就是渠道,就是生产力。这是演出市场中国特色的具体表征,也是中国民间演出联盟10多年来得以向前发展的基础。其次,强化成本核算,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自觉性在增强。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合作,为此,关注艺术产品质量、强化有效供给、积极推介好剧目,成为联盟成员单位的共识和追求。去年绍兴大剧院的越剧《梁祝》《钗头凤》全国巡演历时130天,在46个城市为越剧迷献上了83场演出。西部演出联盟理事长、昆明大剧院总经理包朝阳说,剧目本身质量很好,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巡演有了基本保障,而联盟的协作关系则为其全国巡演奠定了渠道基础。
许多与会人员在发言中强调,希望通过完善产业链建设,合作编创剧目推动巡演,强化风险共担,追求票房利益分账,而不是单方面的委托。房永年认为,联盟发展正在从“小文化”的浅融合走向跨要素、跨行业、跨平台的“大文化”深度融合。“比如上海现代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戏剧专卖店的运营模式。”据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余介绍,从2009年至今,该公司拥有创作孵化基地和演出团队,8年来演出了40部悬疑剧,每年在新光悬疑剧场演出230场;今年将与23个城市的剧场合作推出“悬疑戏剧演出季”,巡演《捕鼠器》等一批剧目。
把握趋势
顺势而为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面对演出产业边界不断扩大、演艺产业空间不断扩展、演出产品形态日趋多样化的现实,如何把握趋势,通过业态创新、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演出业转型升级?
常州凤凰谷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淑萍介绍,凤凰谷大剧院自2013年5月至今,以传承江南滩簧传统戏曲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展演季、会展、论坛等形式,迅速完成了“搭平台”“树品牌”“创效益”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凤凰谷“江南滩簧”的品牌,成为区域内江南滩簧传统戏曲发展的重镇。4年来,在完成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448场的基础上,还举办各类商业演出260场,平均每年演出170多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
由此可见,演出剧场平台化、服务社区化、演出季主题化,已成为演出终端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张余在名为《剧场业态在演出市场中的转型》的主题发言中,站在“十三五”规划的角度对上海演艺聚集区进行了分析。据他介绍,上海将对环人民广场区域内已空置5年的中国大戏院投资1亿元,改建成1000座的音乐剧演出剧场,同时将300座的长江剧场改造成戏曲专业剧场,未来5年内,环人民广场区域演出剧场将达到30家左右。在上海徐汇区,随着南滨江的改建,老工厂建筑群将变身为创意型演出剧场群落,预计未来这里的创意演出场所超过10家,其中4家是千人以上的音乐剧剧场。
可以想见,上述设想如能一一实现,将对长三角乃至全国演出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文物专家参加演出行业会议,可谓新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建芳在主题发言中强调,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元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演出产品,无论对非遗保护还是演出业,都是一个挑战。据陆建芳介绍,南京博物院以非遗为主题的剧场和老茶馆自2013年11月开放以来,剧场已演出280场口头表演类非遗,2016年老茶馆的演出场次已达374场。
可以说,南博剧场和老茶馆已成为培养年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平台,同时提升和扩大了南博品牌影响力,2016年,南京博物院接待观众接近300万人。
宁波大剧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杰在《关于剧院经济综合体探索》的发言中表示,剧场是城市的文化客厅,也是社区文化的发展引擎,为了实现剧院功能最大化,要在纵横两个维度上不断扩展剧院产业发展的边界,通过积极打造文化经济综合体,拉近大众与高雅艺术殿堂的距离,使剧场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载体。
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苏州水墨同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健民则强调,文旅融合对演出剧目的生产和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全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是推动演出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服务就是生产力。而在太仓大剧院总经理马敏辉看来,发挥好“互联网+”的效应是演出票务销售的重大话题。“目前,在太仓这样的县域市场,微信票务销售已达总票房的20%。”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认为,在巡演的基础上尝试驻演和轮演的运作模式,大胆创新演出机制,充分发挥场团合一的优势,不仅能给各年龄层的优秀演员提供展示平台和机会,也能丰富婺剧院的演出内容,推动演出产品的生产。“今年我们还将采用节会演出模式,举办‘李渔戏剧节’,以节带戏、以戏带人,不断推出婺剧新生代优秀青年演员。”
坚持问题导向
研讨不玩虚的
市场培育和演出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演出市场长期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对此与会人士没有回避。
山东演艺联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剑明确提出,面对演出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在产业政策层面上关注艺术生产的同时,也要强化剧场在演出产业链条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剧场的公益性;通过制度化设计,加快建构剧场扶持机制。对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等人都给予积极回应。
长三角演出联盟创始人、名誉理事长吴顺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剧场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涵养价值和对市民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剧场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载体,一直承担着重要的公益职能。在文化惠民的背景下,剧场的地位应该进一步强化,不能因为是市场主体而任其自然生长。
在交流中大家建议,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共剧场经费模式,通过政府补贴、社会基金(赞助)、演出收入三者结合的方式,建立稳定多元的剧场经费保障体系,同时降低税费,减轻专业剧场运营成本。
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与会人士认为,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在供需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观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地文化资源的符号化开发,推出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实现演出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发挥演出剧场的主体作用,通过业态创新推动文化消费,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文化的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