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连日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董事长李荣森正紧锣密鼓地和戏缘商城运营总监李岸洽谈合作,他琢磨着,是时候把戏衣这个古老的“行头业”搬上互联网,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了。
李家已从事戏衣制作100多年,李荣森是剧装戏具制作行业第三代传人,他的公司不仅已成为国内许多京剧团、地方戏剧团、电视台等单位剧装、演出服和道具的主要供应商,还承担了张纪中导演的“武侠”系列,包括《天龙八部》等,尤小刚导演的“秘史”系列,如《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影视剧服饰和道具的设计制作。而此次李荣森与戏缘合作,除了传统的戏服和道具之外,他们还将共同研发具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元素的高端定制类服饰。
戏曲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宝,它能够体现出传统性、古典性、民族性等特点。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当前的娱乐形式也日益丰富。这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传统戏曲要不断创新,只有全方位实现戏曲文化与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的无缝对接,形成多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才能让戏曲呈现勃勃生机。”戏缘CEO黄俊棋告诉记者,戏缘商城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首家戏曲商城。
诞生于河南的国内首创的“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本身就是互联网品牌下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戏缘商城是戏缘推出的第一款变现产品。戏缘商城目前紧紧围绕垂直、细分领域进行切入,未来要做戏曲人、戏曲爱好者或者跟戏曲相关的人的电商平台。戏缘商城从筹备到PC端、移动端上线,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产品规划的有九大类,目前已经上线六大类100多种。
打开戏缘商城,只见里边板块分明,有私人定制、名家影像、民族乐器、老家味道、长寿山、唱演听说等,有的是直接服务于戏曲产业的,也有的是其下游产品。在私人定制专区,旗袍、唐装、汉服、改良华服系列很是吸引人的眼球,盘扣、立领、分叉等旗袍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东方女人独有的雅致和韵味;民族瑰宝苏绣与新式唐装汉服的精巧结合,尽显古典之美恬静如水。在名家影像专区,有黄梅戏赵媛媛《孔雀东南飞》的DVD光碟、豫剧小皇后王红丽的DVD珍藏版等。民族乐器类中,包括京胡、板胡、手板等专业演奏乐器。在老家味道专区,具有浓郁河南特色的戏缘烩面,被誉为“戏曲的腔、烩面的汤”,十分受欢迎。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的首张豫剧专辑《相识香玉》自在戏缘商城上线后,专辑中,小香玉表演的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就吸引了很多人点赞。点赞之外,还吸引着上至六七十岁的资深票友,下至90后的年轻戏迷前来询价。对此,小香玉表示,这张专辑是用时尚方式包装传统戏曲的一种探索,希望能在舞台之外为戏迷真正做点事。
戏曲和产业结合也有人提出质疑。有人说艺术一旦与商业结合,艺术就会被破坏,戏缘商城运营部总监李岸并不认同。他说,商业化和艺术并不冲突,对艺术的消费不仅仅是看几场演出等精神层面的消费,还要有物质层面的消费。“我们会刻意把戏曲元素融入到戏缘商城所有的实物当中,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策划、创意、实践。好的作品我们会不断升级,不好的产品我们也会淘汰。”李岸说。
据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如何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两会期间,戏缘APP旗下的戏缘商城在戏曲大省河南正式上线,可谓恰逢其时,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不少专家表示,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结合的一次积极的探索,也是推动地方戏曲的产业化升级和市场运作的一次尝试。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