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千阳农民工投资50万元自建图书馆
2017-03-20 10:28: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因为热爱读书,20多年来,除了供孩子上学和日常家用,手头的积蓄基本都用在收藏图书和筹建图书馆上了,保守估计超过50万元。”

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因为热爱读书,20多年来,除了供孩子上学和日常家用,手头的积蓄基本都用在收藏图书和筹建图书馆上了,保守估计超过50万元。”3月15日,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张家塬镇寺坡村的尚建军这样谈起了在自家建的免费对外开放的农民图书馆“古棠图书汇馆”。

古棠图书汇馆占地约200平方米,楼上楼下分“激情岁月”“农耕年代”“借阅室”“图书楼”“古棠斋”5个功能馆,馆内仅藏书就超过3万册。顾名思义,“借阅室”和“图书楼”主要承担图书的收藏、展示和借阅功能;“激情岁月”馆主要展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领袖像章、语录、图册等红色文化;“农耕年代”主要展示旧时农家耕作使用的各种老物件,“现在的农村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而“古棠斋”则主要展示古玩、名家书画、名人手札等。这个图书馆占据了尚建军家自建二层楼房的大半面积,但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古棠斋”是清朝时期一个文玩店的店名,因觉得跟自己的爱好十分契合,便借用为自己图书馆的名称。

说起建立图书馆的初衷,除了尚建军骨子里对于书籍的热爱,更多的是他对于家乡“脱贫致富”的期待。现年44岁的尚建军,高中没毕业就去西安打工,他从餐馆洗盘子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川菜师傅,在西安办起了餐馆。每次回老家,看到家乡的贫穷落后和现代化大都市之间的差距,看到乡亲们渴盼知识、期盼富裕的眼神,他心里总不是滋味,于是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做些改变。

从1994年春天开始,尚建军每天早上5点多就到西安的古玩市场去逛,见到有价值的书籍、物件就买来收藏。他收藏的第一本书是《何其芳诗选》,书本定价只有1角6分钱,他却掏了20多元才买下来并视若珍宝。从此,尚建军的收藏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小到连环画,大到文学著作、书画乃至农业生产书籍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书他都不放过。慢慢地,他在西安收藏界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经常有人打电话来邀他去看书。尚建军收藏的书不乏“宝贝疙瘩”,既有清代的线装石印本小说、古旧证件,也有一些名人字画。到2009年,尚建军个人藏书超过两万册,全部堆放在他西安的出租屋里,以致房间都无处落脚。

为了解决藏书问题,2010年尚建军回老家盖起了二层楼房,雇货车把收藏都拉回老家。2016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毅然关闭了经营多年的餐馆,和妻子一起回老家整理藏书、筹建图书馆。仿照正规图书馆的模样,尚建军买来书架把书籍分类上架,让群众借阅、查询时有章可循。他还把从各方收集来的领袖像章、耕作工具、名家书画以及旧式“坛坛罐罐”等书籍以外的东西单独归放在一起办了展室,为自己的藏品安了一个家。

其实,尚建军的图书馆在开馆之前就有许多来自市、县从事剧本创作、文玩收藏、美术摄影等的朋友前来“取经”。开馆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附近的居民群众也陆续登门。“每天都有三五人来馆里读书和借阅,有的小学生被家长带着来过一次后,就会约同学一起来阅读,还要借两三本书回家看。”尚建军说,每一本藏书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挺多的,朋友们也喜欢来馆里交流和看书。

谈及图书馆后续的发展,尚建军有自己的打算:因为毗邻小学,加上妻子对文化的热爱和一直以来未能实现的“大学梦”,他首先会给孩子们开辟一个“读书吧”,集图书鉴赏、写作辅导及作品投稿、阅读推广等功能于一体,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继续扩充图书收藏的同时,尚建军还将与市县镇各级民间艺人联合成立包括锣鼓、刺绣、剪纸等在内的艺术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网站、网店和品牌,希望通过民间艺术产品的提升、打造,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

记者问及当前的生活状况以及后续的资金投入时,尚建军也有自己的困惑。“原本只想一心做公益,让乡亲们受益,但是持续的资金投入的确是个问题。”尚建军说,好在妻子很支持他,孩子们也已经参加工作了。他相信等以后自己的网站、网店和合作社走上正轨并开始有了收入来源之后,他跟乡亲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千阳 陕西 农民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