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文华大奖剧目果然名不虚传,西安话剧院的作品有看头……”“麻醉师所代表的平民英雄亲切得触手可及,让人想到了关中人坚守和执拗的性格……”3月10日,话剧《麻醉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此次演出,既是《麻醉师》在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上的亮相,也拉开了该剧2017年全国巡演的大幕。
《麻醉师》的创作没有按照惯常思维去写医患矛盾,没有将药品推销、收受红包、索取回扣等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线索去着力铺陈,而是紧紧围绕陈绍洋这一人物在如何对待患者和自己生命的层面做深刻细腻的内心剖析,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创作团队摆脱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对主人公陈绍洋的把握有血有肉。它触及了当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深刻的主题:人类生理上的麻醉不可怕,精神上的麻醉最可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该剧是一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抒写民族自信的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化学者肖云儒评价《麻醉师》是一部少有的反映军队白衣战士的舞台作品,向社会展示了医护人员鲜为人知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难能可贵。“陈绍洋身上最吸引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理解、敬畏。”该剧编剧唐栋说,“他告诉我们,生存的价值绝不是只为了自己,而在于和周围的生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舞台上,平凡的麻醉科医生倒下了,他的精神却唤起一座城市的脊梁。舞台下,50多人的《麻醉师》剧组同样讲述着拼搏奋进的故事。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麻醉师》自2013年着手创作以来,西安话剧院多次邀请专家学者为《麻醉师》会诊,从一束灯光在内的诸多细节入手精益求精,最终实现了由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反馈生活的正向激励,并一举荣获文华大奖,见证了西安话剧院这家具有64年历史的国有文艺院团对艺术的坚守和创造。
西安话剧院副院长任雪迎表示,西安话剧院将立足当前,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擎民族精神火炬,不断推进文艺创新,出品更多如《麻醉师》这样的优秀之作,用过硬的作品树立“西话”品牌,传播爱与力量。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