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营养
2017-03-16 10:05: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让我们以极大地热情关注民间艺术的前世今生。

邢晨声

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让我们以极大地热情关注民间艺术的前世今生。非遗也好,文创也好,民间艺术不再寂寞,异彩纷呈。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部分。它的成因、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探索和研究民间艺术的造型、理论与技巧,无疑是建造中国民族文化体系的基础工程之一。

从本质上讲,我以为民间艺术的文化作品表现出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原型性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是在人的灵性与自然物的灵性的互感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自我、超自然的全新特质的结构体。这种结构体由于作者的特质和其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了一种与艺术家表现路径和文人艺术表现路径根本不同甚至相悖的文化磁场。

当我们站在文人艺术的阵营中审视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美学价值时,必然会发出“奇、拙、怪”的感叹,这种认识同老百姓总以“像不像”来评价文人艺术的水平高低一样的浅薄。而事实上民间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从不会发出这样奇怪的评论,他们看待自己作品时的感触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只会对自己系列以外的艺术类别发出惊奇的赞叹和不解。我们既承认民间艺术同文人艺术一样是两个完全不同特质的文化体系,我们就必须承认两者都有完全不同的解析品评标准。

当今,人们在见识到民间艺术的光彩形象时,颇为惊奇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于是忍不住想要涉猎一下,甚至评论一番。事实上,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非理性文化,它的真正特征在于隐性与无标度性。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全在领悟与不言之中。这倒正像老庄所讲的“大美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在一代代我们认为不识字、不懂文化的百姓中产生和发展并逐渐外延形成一个文化层,正是无声地宣告了它的特质性。假定把这种现象也暂定为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远离文字文化的特殊现象,它在继承、传播及功能方面有它自身的一整套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个难以解开的谜。

当然,从专家教授到初涉艺门的学子们,满腔热情地对民间艺术的生发现象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认真探索,并试图从中国古代哲学或原始艺术中寻求源泉和佐证,期望对民间艺术的纹样或意识作出较为可人的判定。这也确实把这种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文化现象推到了正统文化的视野中,使它有了比较正常的席位,并使众多的人有机会也有兴趣注意到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或多或少地从民间向着自己领域以外的阶层曝光。这种曝光和展示过程,为我们认识它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学术研究上,我们是通过“田野采集”的方法把认为有价值的标本采集回来,间或做一些民俗习惯性的了解,询问一下作者的生活、性格、信仰等情况,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借助于考古学、宗教学、文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做出一些合乎逻辑的推理判定,或者把它作为一种是落后的回归意识补偿,或者把它作为改写文人历史的旁证;或者是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等等,想法不一而足。而最终我们没有进入角色,我们的生活、气质、思维方法以及我们的目的等,都没有在民间艺术的园地上找到位置,我们归根结底还只是个文人,还不是民间艺术家。

民间艺术其实是一种极普通的民间造型手段,它是在一种平静心态下的创作,它的作者不考虑所谓创新、获奖及功利等问题。他们不像我们专业艺术家那样大喊大叫地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否则所谓灵感一过,艺术也完了。民间艺术家们则是很不经意地把艺术同穿衣吃饭一样对待,其作品必然展示出他们的天然恬淡和随意洒脱。他们对这个特定的文化圈所界定的核心的深刻领悟与严谨的造型尺度的把握,是没人可以相比拟的。

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文化想象了解得太少了,更谈不上理解,以致会天真地通过喜好去给他们下定义。我们对民间艺术生成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得太少、了解得太少,我们不知道它的作者们心中的秘密,对他们那个神秘的艺术体系摸不着头绪。我们太爱居高临下地审视和评论他们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思考自己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去研究和评价民间艺术的。

民间艺术之于我们的作用是多向性的,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营养来吸收和补充,那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的事情;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展示、介绍、评论不同于吸收营养,要求我们更大限度地尊重艺术家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共同规律,因为这种活动无形中起着一种对艺术未来的导向作用;若我们是为了推进和发展民间艺术本身,那可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与民间尚不是一体的,我们的引导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在选择这种文化,而不是这种文化要选择我们,这种差别必将导致我们做出艰难的观念性变革。

要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总结、展示、研究、指导、培训,不能只在外围徘徊。尽可能全面地把握民间艺术的过去和现在,对它的未来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这种判断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左右它的发展,而是为了把它作为这个社会文化体系的比较层、参照系,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科学地拓宽和延续民间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天地,而不是指给它一条预设的胡同。

民间艺术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营养,让我们尽可能多地去吸收和汲取,为了更好地提振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营养 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