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设计让千年侗锦焕发青春
2017-03-16 09:53: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作品征集、初审和产品实物转化,终审将于4月中旬在长沙举行。

陈 阳 周 莉

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作品征集、初审和产品实物转化,终审将于4月中旬在长沙举行。本次大赛共收到《苗韵》《蝶》《郁灯》等非遗类作品1154件。在众多精美绝伦的非遗作品中,一支以“梭说”为名的侗锦系列文创产品,凭借纯手工纺织的全棉、亚麻围巾,简单实用的侗锦水波纹包吸引了专家评审团的注意。

千年侗锦面临传承难题

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2008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由于工艺复杂,全靠人工编织,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潜心学习织艺,侗锦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十分担忧这门技艺就此失传。”侗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说。

粟田梅12岁开始随母研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16岁掌握复杂的“八十八纱”纺织技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巧织娘”。粟田梅告诉记者,由于工艺复杂、全靠人工编织、成本高、回报少等原因,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潜心学习织艺,侗锦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当侗锦遇上文创

2009年,侗族阿妹杨苗随着湖南大学社会创新实践项目“新通道”回到家乡,率领着成员找到粟田梅,开始对侗锦进行资料收集、调研。2014年,“梭说”从“新通道”社会创新实践中成功孵化,同年,“梭说”为粟田梅带来国际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在双方联手合作下,侗锦开始产品化加工、生产、销售。

几年时间内,侗锦这传承近2000年的传统手工艺作品由衣裙、被面等织物逐渐转化为现代都市不可缺失的包包、围巾、腰带、相机带等日常用品。“团队设计正在努力创新,后期陆续会有其他款式的围巾、电脑包、手提包、床品套件、抱枕系列、车饰套件等产品推出。”

由于民族手工艺原创产品开发成本相当高,因而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杨苗透露,围巾作为侗锦系列销售最好的产品之一,去年零售量只有3000余条,线上店更是仅有几十余条销量。“很少人了解侗锦编织的过程,目前产品受众相对较小。”

创新、扶贫两不误

粟田梅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雄关侗锦厂”,组织侗锦能手和爱好者统一作业、切磋技艺。她还办起侗锦织造讲习所,对参加侗锦开发的妇女进行培训。有时,村民遇到技术难题,粟田梅会走一两个小时山路赶到对方家里,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如今,她举办的培训班已培训了1300多位村民,许多人学会了织侗锦,参与织锦的妇女平均年增收5000多元,最高的一年超过3万元。

如今粟田梅所在的村寨,90%以上的妇女会织侗锦。粟田梅开心地说:“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织出的侗锦产品能够名扬海外,家乡的织娘一开始也不相信呢。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在外打工的家乡妇女都回来了,她们既能在家织锦,又能照顾家人,平时也能干点农事。更重要的是,在外返乡的妇女不仅使侗锦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还能通过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也证明侗锦产品在文化产业市场上是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为了确保非遗产品的价值,本次大赛专家“智库”成员、湖南师范大学视觉传达系主任吴尚君教授指出,要注重保持非遗本身的特质和文化技艺,不断增加非遗产品的个性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要在非遗文创上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核心技术的真实性,坚持在生产中保护,在提高中保护,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传承。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千年 青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