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了村上的脱贫劳务队,我今年增收就有保障了。我在合作社种黄花菜的这块土地上劳动,每天劳务费100块,等全部干完收入应该接近2000元。”石泉县两河镇火地沟村贫困户伍正华高兴地说。
火地沟村位于210国道东侧,距石泉县两河集镇7公里。全村 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42人。由于地处秦岭山脉,山大沟深,唯一的优势就是发展山林经济。
今年初,在石泉县发改局派驻第一书记余涛的带领下,火地沟村在原有合作社的基础上,又组建了石泉县丰年生态农业开发园,带领贫困户发展核桃、烤烟、黄花菜、大棚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此余涛提议组建由党员带头,贫困户为主的火地沟村脱贫劳务队,他组织全村党员、村组代表及能人大户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这项提议。
贫困户伍正华就是脱贫劳务队的一名成员,今年46岁的他全家共有6口人,父母年老体弱,儿子在外务工,女儿还在上小学。全家收入仅靠家里的几亩地和儿子的务工收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通过村组推荐,他成为了脱贫劳务队的一名成员,和他一样通过村组推荐和自荐方式加入劳务队的贫困户还有35人,非贫困户共有6人,劳务队队长和副队长由其中的两名党员担任。劳务队员信息编印成册,在村合作社、企业、项目工程等方面需要用工时,由村合作社进行统一调配。余涛介绍,通过这项措施,预计全年能为每名贫困户增收5000至10000元。
“乙方要听从甲方的工作安排,服从分配,按甲方确定的岗位职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乙方要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为了更好的利用和管理这支队伍,合作社还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考勤制度,并与他们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
“过去贫困户在村上就近务工,多为临时性的,缺乏保障。现在我们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脱贫劳务队,并签订劳务协议,合作社再从技术方面加以培训和指导,用工有了保障,也更利于调配,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能照顾到一家老小。”余涛说。(陕西日报记者 卢新智 通讯员 吴亚君)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