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媳妇都在田野扶贫产业园打工,一个月两人最少收入4000多块钱,家里的1.5亩地流转给园区年底还能分到1000块钱,解决了我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困难,我家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5月5日,家住商州区大赵峪办事处桃园村的贫困户程金龙高兴地说。目前,在商洛像程金龙一样依托园区吸纳、产业带动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有5.19万人。
近年来,商洛市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指导、长短结合”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品,盯准食用菌这一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化行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产业带动模式、探索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全市60%以上的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商州田野农业园区,是一家拥有食用菌扶贫栽培孵化园,年生产食用菌200万袋,他们采取“政府+园区+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精准脱贫带动模式,由政府直接将给贫困户补助的2元/袋补贴资金入股到园区,园区先期为贫困户垫付2元/袋的菌袋制作成本费,根据贫困户意愿,认领2000-10000袋菌袋自行管理或委托园区统一管理,待成品食用菌销售后,园区按照政府每袋补贴资金的1.3倍为贫困户分红4年,同时扣回先期垫付的菌袋成本费,实行园区统一制作菌种、制装菌袋、灭菌处理、技术管理,订单销售,产销一条龙服务的利益联结和红利分享机制。目前,已带动30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就业,年人均收入2.6~3万元,15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年分红3000元以上。洛南县城关办事处野里社区的贫困户汪书民,因缺资金,缺技术,先是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打工干了一年,收入1万多元,到2015年自己经营起10000袋食用菌挣了2万多块,2016年增加到15000袋挣了近5万块钱,他高兴地说,“收入多了,给孩子看病的手术费不用愁了。”
去年以来,商洛市先后出台了《商洛市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金融扶持办法》和《资金整合扶持办法》,7县(区)分别设立了3000万脱贫攻坚储备金,设立了1000万元产业贷款贴息资金和500万元涉农保险补助资金。创新推行“农户贷”、“产业贷”等金融扶贫贷款政策,从选项、贷款、服务、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的,政府给予贴息贷款或奖励支持;贫困户发展食用菌4000袋以上的,给予不高于5万元3年期限的产业贴息贷款资金,破解了贫困户缺乏产业发展资金的难题。此外,全市还大力推行“三带一创”、“五带四联六精准”模式,通过集团公司承载、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园区吸纳、合作社帮扶、能人大户引领,让贫困户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参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形式,实现脱贫致富目的。
目前,全市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共有1870个,带动贫困户1.44万户5.19万人发展食用菌产业,产值5亿元,户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陕西日报记者 段彬 通讯员 林伟锋)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