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是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大产业,是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宝鸡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措施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让47327名贫困人口摘穷帽、改穷业、拔穷根,为加快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景区带火贫困村
近年来,宝鸡市把青山绿水作为金山银山来打造,围绕特色资源,提升存量景区、打造增量景区,以旅带农、兴旅富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旅游规划带村。宝鸡市近5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这三个区域的沟谷奇幽、山势奇峻,生态优良、气候宜人,极具观光旅游和健康养老开发价值。市委书记钱引安说,要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促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让困难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分享生态红利。全市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安排旅游公共项目时,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结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倾斜,使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显效,促进产业和民生共赢。“十二五”时期,全市集中打造的60多个乡村旅游村中,90%是扶贫攻坚重点村。景区与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天然具有共生关系,许多景区在开发过程中自觉带动贫困村发展,让原住村民受益,开发一个景区往往能带火一片贫困村。育才集团开发的大水川景区带动了陈仓区南峪村、新民村,太白山开发带动了眉县上王村,关山草原开发带动了陇县店子村,青峰峡开发带动了太白县杜家庄村,消灾寺开发带动了凤县凤州村,玉燕山庄开发带动了凤翔燕家庄村。目前,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喜人局面。
——基础设施带村。地处大山深处的贫困村美在资源,穷在缺钱,落后在设施。全市坚持把景区建设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加快提升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贫困户从“穷窝”挪“富窝”。近两年,完成危房改造760余户,新建或改造旅游农家院1186户,新建或改造道路200多公里,为贫困村发展乡村游提供基础保障。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有“西山扶贫第一村”之称,20年前,仅有一条崎岖蜿蜒、凹凸不平的机耕路通往这个村庄,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守着大山贫困,过着靠天吃饭、靠扶持救济生活的苦日子,一辈子未走出大山的村民比比皆是,娶媳妇成为当地群众的“老大难”。2015年,随着坪头镇通往大水川的“码大公路”动工建设,将九龙山、灵宝峡、大水川景区与南峪村连成一线,南峪村及其附近的贫困村融入了宝鸡大旅游格局。调研中,香泉镇和南峪村的干部深有感慨地说,几乎在一夜之间,这里的交通便捷了、院落整洁了、设施完善了、房屋漂亮了、农作物变现了、群众的腰包鼓起了,旅游扶贫带来了一场革命、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不光是南峪村,在千阳、眉县、陇县、太白……,随着大众旅游的井喷式发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许多贫困户在政府、景区企业的帮助下,改造民居、美化庭院,以餐饮、民宿、客栈等特色为依托,积极发展乡村生活体验式旅游,过上了更加美好、更加舒心的好日子。
——培训就业带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资性收入偏低、就业水平低是贫困的主因。市县两级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让贫困户不掏腰包就能学技术。一方面,补贴到企业。将扶贫补助资金与景区企业用工有效衔接,由景区企业组织培训,让贫困户学保安、学驾驶、学烹饪、学园艺、学管理,在家门口稳就业、增收入。另一方面,开展专业培训。组织贫困户积极参加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微店经营等市场化、专业化培训,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让贫困户闯市场、当老板。太白县火烧滩村王虎娃就是依靠就业培训脱贫的典型代表,说起过去的贫困,老王眼里噙满泪水。2015年,他住的房屋晚上时常能看到星星,盖房时因差3000元,借遍全村都没着落,儿子30多岁了,娶不上媳妇。去年,在县镇村三级的帮助下,他盖起了漂亮的屋子,办起了农家乐,加上平时和儿子外出打工,年收入突破了6万多元,今年准备国庆给孩子办婚礼,往日的愁云变成了今日的笑脸。像王虎娃的事例很多,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在党的惠民政策照耀下,或打工、或创业,靠一技、多技摆脱了贫困,贫困户在经济收入上有了更多获得感、在自信自立上有了更多自豪感。
能人带户快致富
“旅游+扶贫”让能人大户掘取了“满桶金”,也让贫困户由过去的“扶着走”“推着走”,变为跟着能人大户“快步走”。
——头脑风暴换思想。思想上的转变是最根本的改变,也是消除贫困的基础。旅游扶贫给山村群众带去外界的文化和发展的思潮,让贫困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贫困户的眼界,也让贫困户有了“干出好日子”的精气神。长期过惯了穷日子、慢生活的山区群众,改变生活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就能见效的。香泉镇南峪村为了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换掉思想,实行了帮扶带动制度,让村里的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带着贫困户干。在实干中,让贫困群众丢掉懒思想、念好脱贫经、走活致富路。43岁的袁喜荣是南峪村最贫困的群众,一年前,他家住在三间土坯房里,生活靠耕种田地勉强维持,总想着过一天算一天。2016年,在村里能人袁涛的帮扶带动下,袁喜荣干劲十足,不仅在大水川干起了基建工作,每月稳定收入2000元左右,还在自家院子盖起了二层小楼,开起了旅馆,一家吃住不愁,收入倍增。从未离开大山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家门口打工,更不会想到自己也能开旅店赚钱。用陈仓区香泉镇书记王小伟的话来说,“旅游扶贫给全镇发展带来了腾飞的翅膀,也给贫困群众注入了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更为他们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大户领办作示范。“旅游+扶贫”实质上是“造血式”扶贫、面状扶贫,以旅游为途径,让能人大户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技能、学服务、学管理、学营销,做示范、做引领,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市长惠进才说,要突出产业扶贫,着眼长远,拓宽视野,使产业发展有长远性、稳定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把菜单式、互助组等好做法优化提升。杜家庄村位于太白县桃川镇青峰峡景区入口,全村154户600多人,共有贫困户34户82人。起初,在创办农家乐宣传时,许多贫困户冷言冷语、怪话连篇,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在家挣钱。去年,村两委借助青峰峡景区创办了旅游服务合作社,由有实力的能人创办农家乐12家,吸纳贫困人口21人就业,让贫困户学习经营能力、服务能力。创办农家乐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井喷式的客源,让贫困户羡慕不已。今年年初,7户有能力的贫困户主动申请,在镇村的帮扶支持下,结合移民搬迁,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和旅馆,每户日均游客接待能力50人左右,预计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让贫困户直接走上致富的道路。
——入股分红增收益。习总书记提出,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老乡掉队。“旅游+扶贫”瞄准贫困群体中的特困人员,创新方式,加大扶持,让贫困户坐享红利,风险无忧。由市县政府牵头,采取贫困户“带资入股、收益分红”的方式,选择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合作社作为入股企业,确保贫困户的资金实现无风险、稳收益。育才集团与香泉镇政府、140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1万元,由育才集团保底,连续5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100元。这种模式解决了扶贫资金分散效果差、“输血式”扶贫无收益、贫困户投资乏力风险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无劳、无智、无人赡养的“三无”贫困人员来说,“入股分红模式”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渠道,让他们尝到了企业、合作社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同时,也成为企业、合作社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
旅游+扶贫 “加”出新希望
宝鸡把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新引擎,把宝鸡丰富的旅游资源做成富民产业,加快旅游与文化、农业融合,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希望之路。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也为山区贫困群众带来了富裕生活的新希望。
宝鸡市副市长丁琳说,旅游扶贫要选对路子引领发展,贫困地区条件不同,贫困群众情况各异,精准扶贫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要选对发展项目,选对开发主体,选对扶贫措施,让贫困群众搭乘旅游开发、企业发展的快车快速脱贫。
——“服务+创业”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创业者。旅游扶贫,比简单拨款更有价值和效果,让贫困户在自家门口就业创业,扶的是致富的能力,扶的是人心和自豪感。眉县槐芽镇闫家堡村,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共有贫困户24户67人。2015年,引进关中民俗体验项目“庵嶺古城”后,闫家堡村按照“村庄景区化、设施旅馆化”的标准,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现代民宿,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86户,其中贫困户开办11户。2016年通过“旅游+扶贫”,13户36人顺利脱贫。
——“市场+产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土特产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无限商机。曾经是当地贫穷代名词的包谷、洋芋、土鸡蛋、土蜂蜜,如今都紧俏起来,来到大水川景区旅游的人们总会买上一些带回家。景区内的“提篮小卖”不仅成了群众收入的一部分,也成为大水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资源+文化”让贫困户成为乡愁乡音代言者。宝鸡旅游扶贫在推进中注重文化特色的打造,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陈小平说,旅游扶贫既要注重贫困村的特色打造,更要注重片区旅游扶贫与区域旅游规划相协调,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打造资源品位高、品牌形象优、核心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黄柏塬景区围绕打造“中国最浪漫休闲景区”的目标,依托大秦岭自然保护区资源,突出陕南特色,规范农家乐菜品、住宿,让游客体验到乡土文化。大水川景区利用西山民俗资源,深入挖掘西山文化,开发出西山菜系“九品十三花”;搭建文化戏台,组织当地群众演出西山小调;修葺村史馆,收集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大写“炕文化”,引导游客住农户炕头,吃农家饭菜,以实景演出、特色商品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大水川旅游公司 负责人兴奋地说,“我们正在组织当地群众加紧排练大型实景演出《铁木真》,今年5月份将与游客见面。”(通讯员 张芳文 张永辉 姚静 陕西日报记者 李卫)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