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媒体所称,“全国罕见”——
2月8日,电视问政曝光户县系列污染突出问题,两天后,户县环保局领导班子被集体免职;
3月17日,铜川市人防办领导班子,因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末位,被集体免职;
3月19日,东二环与南二环交界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曝光,西安23名官员被集体问责;
3月23日,宝鸡眉县,因为一房多卖问题,上至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下至2名副局长和县住房保障中心主任,被集体问责。
长期以来,在一些官员的心中,认为法不责众!陕西的这几个“集体问责”甚至“免职”的动作,不可不谓严厉。倚天剑出,利刃之下,威力无比。
风气
“集体免职”的背后 是塌方式不作为
部分公务员长期在工作中存在懒、散、推、拖的“衙门作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在这样的状况下,严厉整治比所谓的“教育为主”和“人性化管理”更科学、更有效。对“塌方式不作为”的领导班子采取集体免职的铁腕处置方式,无疑更能起到“触动灵魂”的作用,也更能引起其他单位、其他官员的警醒。
单位出现严重问题,“一把手”自然难辞其咎。拿近几期西安的电视问政曝光的问题来说,一些“一把手”在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答非所问,一方面反映出他们对单位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不够熟悉,对单位各部门工作没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把控。而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虽然站在统领本单位全局工作的位置上,虽明白问题所在,却仍会抬起双手遮住双眼,摆出一副我没看见的样子,以“中间牵扯问题众多”作为“护身符”,任性地自行拆分责任。 拿户县环保局来说,当地的一些环保监管不力的问题,都存在好几年了,分管领导也是知道的,但他们没有足够重视,最终撞到电视问政的“枪口”上了。铜川市人防办连续两年考核排名末位来说,第一年考核排末位,“一把手”就应该重视起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第二年继续排末位。
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一位贪腐过亿的村主任,怂恿开发商贿赂社区党委书记及两委会全体干部,村两委会8名干部集体“沦陷”,这些班子成员不仅不阻止“一把手”,还和“一把手”一起犯罪。一个班子的领导都成了“一条绳子上的蚂蚱”,集体不作为、乱作为也就不可避免了。
硬气
问责力度加大 制度篱笆越扎越密
2016年,陕西推出“三项机制”, “为能干事者‘戴红花’、给担当者‘开绿灯’、让庸懒者‘腾板凳’”,一批能干的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一批干部因能力不足、动力不足、担当不足等原因被进行了“下”的处理。
2016年以来,陕西各级党委、纪委不断加大问责力度,问责追究1186人,是2015年的2.5倍!在全国范围内的“从严治党”大背景之下,在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之下,锻造一批真正干事创业的“铁军”是极为迫切的要求。制度篱笆越扎越紧!而“集体问责、免职”无疑是给一把宝剑淬了一次火,开了一次锋。
“集体免职”的硬气,正是干部“能上能下”动真格的体现!正如陕西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所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再也行不通了,让不作为者下岗下课。”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同时,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只有真正把干部能上能下规定落实到干部管理工作中,才能倒逼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奋发有为。
清气
建立集体问责常态机制 营造干事创业干净氛围
事实证明,集体免职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户县环保局新任领导班子就职后,干部职工放弃元宵节休假连续工作。很快,对于电视问政现场曝光的11个问题、热线接听的五个问题已逐一调查落实。殷鉴不远,他们怎敢不用心、不努力?
但坊间有句俗话: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总能刷到这样的新闻:问责了多少人,撤职了多少官员,之后开了什么会,做了雷厉风行的一系列整改,恍如“一夜间就能痊愈”的架势。更有甚者,还会顶风违纪,继续换个岗位沉睡。曾经就有新闻曝出,被问责的某官员居然面对媒体陈述:“我只是刚好撞上了。这都是做给领导看的,哪有真的就怎么样。”这股歪风邪气,恐怕也不仅存于这名官员一人身上。
“集体问责”,绝不是什么“应景”的事物,也不是平息舆论的“交代”。而是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它成为一种“新常态”,才能切除某些官员“过了这阵风口,躲过这个枪口,以后就好过了”的侥幸想法。
集体免职不仅仅是“把人换上去”,关键要“把干事创业的状态换上去”;是要通过长效机制,不仅拔除行为的“草”,更要灭绝心里的“祟”,营造办实事、不作秀的氛围。正是坊叔同事所言:当“集体问责”不再罕见,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更加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