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地,陆军各兵种预备役部队开进复杂地域摆兵布阵;在海上,海军预备役官兵驾驭改装舰船破浪出击;在空中,空军预备役官兵保障起飞的战机展翅翱翔……党的十八大以来,预备役部队锐意改革,成为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打赢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次改革调整,我军预备役部队结构呈现诸多亮点:陆军预备役部队得到精简,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预备役部队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诸军兵种齐全的预备役部队力量新格局。特别是优化了陆军预备役部队编成结构,加强了后勤和装备等勤务保障、信息网络安全、高技术装备维护等新型支援力量建设,形成对现役部队的有效补充。预备役部队的任务由作战为主逐步调整为作战与支援保障任务并重,由按地域编组向地域编组与依托行业编组相结合转变,走开与现役部队共同编组训练、遂行任务的新路子,形成了与现役部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新态势,确保战时与现役部队实现联合作战。
5年来,预备役部队始终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新要求,按照新的指挥训练体制改进组训模式,不断探索支援保障力量融入作战体系的训练模式。去年6月,新的《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完成编修并展开试训论证。新大纲聚焦打仗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注重加强与其他军兵种的联演联训,有效推动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按照“统筹、搭载、整合、融入”的融合发展思路,预备役部队充分发挥能力优势、区位优势、机遇优势和科技优势,促进国防动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国防动员层次水平。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形态、军民兼用基础设施框架的同时,注重依托电子信息、交通工程、装备制造等,特别是可直接保障作战的移动卫星通信、大型工程机械、特种装卸运输等装备器材和技术人员分布场所,全面构建军民融合综合支撑体系,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预备役部队正围绕当前军队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需要,着力破解矛盾问题,加快推进转型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支援保障能力。(孙继伟 钱晓虎)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