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中学,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光明图片
北京市密云区的一群乡村教师每天都在演绎这样的薪火接力:拂晓,班车将他们送往群山深处的乡村学校;黄昏,他们从各处会集,回到城区。“以前山路不好走,几个星期回不了家。现在方便了,天天都有车接送。”在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任教的李二伟谈起变化颇为满足。
随着“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乡村教育硬件已极大改善,但在人才虹吸的大背景下,师资成为制约乡村教育最大的一道坎儿。2015年6月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中学,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光明图片
北京市密云区的一群乡村教师每天都在演绎这样的薪火接力:拂晓,班车将他们送往群山深处的乡村学校;黄昏,他们从各处会集,回到城区。“以前山路不好走,几个星期回不了家。现在方便了,天天都有车接送。”在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任教的李二伟谈起变化颇为满足。
随着“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乡村教育硬件已极大改善,但在人才虹吸的大背景下,师资成为制约乡村教育最大的一道坎儿。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