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垭垥村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2017-07-21 16:36:37   来源:中国网

以前,山大、沟深、地薄、业单,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让洋县西北部丘陵地带的贫困村垭垥村209户642人几乎与世隔绝,使全村贫困户77户229人发展脱贫举步维艰。

中国网西安7月21日电 以前,山大、沟深、地薄、业单,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让洋县西北部丘陵地带的贫困村垭垥村209户642人几乎与世隔绝,使全村贫困户77户229人发展脱贫举步维艰。

6月23日,记者深入洋县西北部丘陵贫困村垭垥村进行探访,当地在该县县委办包扶下,筑富路、拓富业、拔穷根,积极探索创新新模式、寻求新突破、激发新动能,一场直面贫困的攻坚“决战”正在穷乡僻壤间全面展开。

勇啃硬骨头 天大的难事第一书记解决

见逢天雨车骑人,困顿在家不出门。不是搬迁就上门,千人大村人减半。提起以前,垭垥村53岁的村支书路宝善满腹心酸。

位于离洋县县城20余公里的溢水镇垭垥村,进出村庄一条道,每逢下雨,这条离镇上主干道近8公里的进出村庄必经之路和连接7个村民小组的道路就会变成真正的水泥混合路。

“交通成了制约垭垥村脱贫发展的第一瓶颈。”2015年7月,该县县委办干部闫旭被派往垭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伊始,他就找到了制约该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事不避难,闫旭全面细致地调研了全村基础设施状况,将调研报告上报单位领导审阅研究后,垭垥村包扶单位县委办上下迅速形成了“三路+一水”加快解决垭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共识。

2016年7月,在多方协调帮助下,使用项目资金100万元修建的长4公里、宽3.5米的通村水泥路竣工,垭垥村民第一次进出村庄风雨无阻。

2016年8月,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修通联户步道600余米,该村村委会周边27户村民的出行难问题被彻底解决。

2017年6月,利用项目资金15万元,修通了宽3米,涉及5个村民小组田间耕作的机耕路6.8公里。与此同时,争取项目资金12万元实施的全村通村水泥路维修加固工程已开始实施。预计投资196万元,加修宽3.5米、长7.4公里通组水泥路工程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三年迈出三大步。村民见逢下雨走不出家,收获季节肩挑背扛的苦日子再也不会有了!”垭垥村第一书记闫旭异常兴奋。这位30岁的小伙子亲眼见证了村子的巨变,这几年他和驻村工作队员吃住在村里,他们协同村组干部及村里的党员一起跑项目、筹资金、搞规划、挖路基、排障碍、抓质量,投工投劳、埋头苦干,没日没夜,成了真正的垭垥人。今年春节至今,除两次下县开会外,他仅仅回了两次家。现如今,垭垥村7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工程改造计划他已经胸有成竹,正在稳步实施。

垭垥村地处半山丘陵,干旱缺水。村民吃水靠水泵将山底渗坑中的水抽到山顶蓄水池,再输送到各家,基本上每组都有这样的一套供水系统。受水源限制,水量小、扬程高、水质差,碰到干旱年份个别村民小组几乎半年都吃不到自来水。闫旭决心改变这现状。

“找多处储量丰富的渗水源,在好的渗水源附近山头修建大蓄水池,将各组原有蓄水池用管道串联,利于干旱缺水时节科学调配。再对全村供水管网重新布管,形成一个大的储水调度系统。”闫旭走遍全村进行调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一个切实解决垭垥村209户群众饮水难问题的方案已经形成。目前,争取的30万元项目资金已到位,预计8月底,该村群众将彻底告别吃水难。

强拓产业路 把贫困户打造成“三金”农民

 \

图为该村驻村工作队在蜂场检查饲养管理情况

6月23日深夜,寄托着垭垥村77户229人脱贫希望的首批32箱土蜂,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协同努力下,被妥善安置在该村新修的土蜂养殖场。24日,垭垥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养殖互助组聘请的土蜂专业饲养员已扎根蜂场开始工作。

“一箱蜂成本600元,一年产土蜂糖按20斤算,可获利700多元。其中25%给管理人员当工资,10%留给合作社当集体资金,剩余65%全发给入社贫困户当红利,第一年一箱蜂每户贫困户就能收益450多元。随着蜂场规模扩大,贫困户分的会更多。”看着整齐摆放的蜂箱,该村63岁的文书尚文奎欣喜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

垭垥村要想脱贫只能走开拓发展产业的道路,银杏、乌药、核桃、柿子、肉牛、肉羊、土蜂、土猪,样样都不能少——这是驻村工作队和该村村两委的共识。为强力开拓富民强村的产业发展道路,该村成立垭垥村扶贫互助合作社,设立种植、养殖、劳务、环卫四个互助组,多头并进,向产业脱贫高地大力迈进。

“过去一亩玉米收成好时收600斤,除去籽种化肥钱,最多收入330元。现在栽银杏很省事,专家上门帮,肥料免费领,叶子不愁卖,公司上门保底收。我的两亩二已经开始摘叶了,最差就是采1000斤湿叶子,一斤两块四,也能收入2000多元。”尝到了发展银杏甜头的4组残疾村民尚建武一说银杏就来劲。村里的扶贫互助合作社积极与本地企业志建药业联系,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牵头,公司免费提供农户种子化肥与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报低价收购合同上门收购。该村56户贫困户与部分村民一起已发展银杏128亩,单此一项村民年均增收20余万元。

垭垥村村民素有养牛的传统。提起养牛,2组39岁的贫困户余文景对村上满是感激。他去年计划养殖15头肉牛,但资金不足、圈舍不够。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知晓后,利用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给他借款10万元。还帮他规划设计牛圈、联系技术服务专家、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如今,他的养牛场焕然一新,年底15头肉牛出栏不成问题。“保证今年年底脱贫!”他向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庄重承诺。

为最大限度发展支柱产业促进村子整村脱贫,该村发挥传统养牛产业优势,招商投资26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标准化养牛场一个,将77户贫困户集体纳入扶贫互助合租社养殖互助组。充分激活村上的互助资金协会功能,每户贫困户采取五户联保形式,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6000元交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保本认养一头肉牛合同。合作社与养牛企业签订托养合同,根据总成本购牛犊后,将牛犊托管给养牛场认养。贫困户一次成本投入,全程饲养、管理、销售都由养牛场和合作社负责,确保每户认养一头牛每年得到不低于2000元的红利。该村77户贫困户都与合作社签定了认养合同,第一批100头肉牛将于近日进驻饲养场。

提起垭垥村未来的发展,第一书记闫旭信心十足。“立足村情,做强产业。进一步,我们计划建一个柿子加工厂,收购全村漫山遍野的红柿子进行深加工。将贫困户吸收进合作社劳务互助组,申请柿子商标,线上线下结合外销。让贫困户挣三头钱——柿子的种植收入、加工柿子挣的劳务费、合作社销售柿子分的红利,真正把贫困户打造成‘三金’农民。”他说。(王莹 通讯员张校峰)

[责任编辑:羽伟东]

相关热词搜索:洋县 陕西 强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