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是京剧界多年来遵循的“三并举”原则。其中,现代戏的创作因为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而受到众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欢迎。
正在江苏南京火热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参演的29台大戏中有17台京剧现代戏,占比近60%。现代戏的创作也再次引发各方专家和院团创作者的关注。
寻求合适题材
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的17台现代戏或关注现实、或贴近民生、或纪念先烈,体现了弘扬主旋律和汇聚正能量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京剧工作者在多年的现代戏创作实践中,已总结出相当丰厚的创作经验。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认为,并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用京剧表现,要有所取舍,选择京剧最善于把握的题材。各院团的创作者对于现代戏题材的选择也各有考虑。
把现代戏创作当做“院团突围之路”的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多年来陆续排演了《生活秀》《水上灯》《美丽人生》等现代戏。在这些作品中,她以女性视角和细腻的表现塑造了一个个坚强、独立、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形象,并在创作中运用湖北武汉方言,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在越剧一统天下的浙江,翁国生带领的浙江京剧团同样通过现代戏创作开拓出一条京剧振兴之路。“我们创作的《藏羚羊》《少年中国梦》等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校园剧,因为演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吸引了一大批学生观众。同样,我们剧团擅武戏,创作的表现红军丰功伟绩的革命战争三部曲,虽是革命题材,仍商演邀约不断。”在翁国生看来,选对题材只是第一步,要创作让观众信服的作品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创作参演此次京剧艺术节的剧目《东极英雄》,翁国生3次登上东极岛,4次到舟山群岛采风,和当年亲历里斯本丸号沉船营救的老渔民交流,在尖利的岩石上跋涉……他笑言,整部戏的大部分前期创作工作是他和编剧坐在东极岛的礁石上,面对大海完成的。也正因这样严谨的创作态度,让《东极英雄》看哭了当年亲历沉船营救的老渔民,也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而十几年前的经典现代戏,面对如今的观众,是否就该一字不动地继承?北京京剧院用一部精彩的《党的女儿》进行了回答。
27年前,京剧名家王蓉蓉曾主演过《党的女儿》,但她说,这一次亮相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党的女儿》相当于一次全新创作。“这一次亮相的《党的女儿》去除了特殊年代背景下形成的唱腔、动作等,糅进了很多新的元素,音乐、身段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上座率100%,谢幕时间长达10分钟,足以证明观众对于这种改编的认可。
避免“话剧+唱”
多年来,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最让专家和观众诟病的是创作失去了京剧特色,沦为“话剧+唱”。如何用好京剧程式来表现现代生活,也是京剧工作者眼中现代戏创作最大的难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介绍,当年梅兰芳演时装戏时,就做了很多探索。“我们不能用古典主义的程式硬套在表现现实生活的行动中。梅先生当年在舞台上运用了很多民族舞蹈的元素将内心外化,很成功。其实方法有很多,但需要京剧工作者去探索。”秦华生还建议在学生培养阶段,应增加创作戏曲小品的课程,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化用程式。
京剧名家张建国近年来主演了不少现代戏作品。此次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亮相的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奚啸伯》中,张建国不仅担任主演,还首次做了导演。“以往看了一些虽是大制作却不太像京剧的戏。作为一名演员出身的导演,我必须按照京剧的样式、戏曲的程式来制作。”张建国认为,传统戏中的程式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但在现代戏中怎样塑造现代人物并没有形成模式,因此才会出现“话剧+唱”的问题。在《奚啸伯》的创作中,张建国根据自己多年演出传统戏的经验和在经典现代戏中的实践,为演员们设计了脱胎于京剧程式、更适合剧中人物性格的身段。
在《青衣》《美丽人生》等现代戏剧目中,不仅有着贴切化用的京剧程式,创作者们还将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姊妹艺术运用其中,将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这也成为现代戏创作的可贵探索。
创作应着眼久远
当然,现代戏的创作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秦华生认为,创作者应该在现代戏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如今,现代戏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多,反映当今生活的少。有一些戏的创作走入误区,写真人真事的剧目变成了表扬稿,甚至连剧中的原型看了戏后也会反问‘这是我吗?’……这些问题都值得创作者思考。”秦华生谈道。
以小见大,是浙江永嘉昆剧团一级编剧张烈为现代戏剧本创作开出的药方。“传统戏善于展现波澜壮阔的大场面,现代戏可以着眼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上。用小事做大文章,把小人物演活,这应该是现代戏创作的方向。”张烈说,创作来源于生活,反映真人真事不应该随意拔高,创作唱词时应该注重人物特点。“现在一些创作者写的唱词都像是剧作者一个人的语气,而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和生活经历,唱词应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张烈建议。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凡是不符合京剧艺术规律的做法,都经不住人民和时间的考验。现代戏创作应该着眼久远。
虽然对于现代戏的创作一直争议不断,但京剧名家叶少兰始终认为,对于现代戏的创作应该多鼓励。“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面对新的观众,我们就要排出不同形式的、观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我们要用传统的、京剧本体的艺术手段去为新故事、新题材服务。好戏是打磨出来的,不能因为作品有瑕疵就否定它的价值;当然,戏排出来也要多演,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多演才能出精品。”叶少兰说。
责任编辑:王艺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