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好人”郑永庆的兄弟情 照料瘫痪弟弟43年
2017-06-07 10:39:06   来源:三秦都市报

安康市平利县的郑永庆以“孝老爱亲”的美誉入围其中。在过去的人生岁月里,主要在做两件事:辛劳养家,悉心照顾患病的亲人,特别是43年来对瘫痪在床的弟弟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

\

郑永庆给弟弟擦澡,这样的兄弟情已经存续43年

在今年3-4月的陕西好人榜上,安康市平利县的郑永庆以“孝老爱亲”的美誉入围其中。在过去的人生岁月里,主要在做两件事:辛劳养家,悉心照顾患病的亲人,特别是43年来对瘫痪在床的弟弟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他们一家三代的爱心接力,在常人看来也许仅为职责所在,但这一切无疑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传承。

病榻上的43年

寻找郑永庆的住处还真不容易,在老街坊张承志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平利县城关镇五峰社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来到老正街一处低矮的土木结构平房前,从只容一人进出的通道进入一处小院子,那是郑氏兄弟的家。

5月26日傍晚时分,71岁的郑永庆和62岁的弟弟郑吉庆一起看电视。街上已开始沉寂,屋内气氛平静如水。郑永庆坐在小凳子上,郑吉庆斜靠着床背躺在床上,两人沉浸在电视剧情的变换里,间隙或交流一下观感,然后一起叹息,或不约而同地呵呵笑着。寻常人家最普通的夜生活一幕,在兄弟两人看来,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休闲时刻。

晚上9点临睡前,郑永庆起身打来一盆热水,对着弟弟说擦一擦。郑吉庆说不用了。哥哥还是不由分说地开始给他擦身,洗脸,然后洗净每个手指脚趾。

在帮助弟弟躺在床上时,郑永庆叮嘱道“抓稳”,一边把另一个枕头放在弟弟一侧肩下。郑吉庆双手抱紧哥哥的脖子,每次都会习惯性地用手指碰碰哥哥的后背,“和去年比起来,又弯斜了一些。”

郑吉庆失学后,随父亲一起下乡,在村上的砖厂当学徒搬运砖坯。“不到一年时间,就感觉两条腿越来越没劲了。在乡下看过许多医生也不见好转。”郑吉庆被母亲舒齐智接回安康市平利县城的家中,“在县上市上省上的许多医院都看过,说是关节有问题了,吃了许多药,两条腿还是不停地消瘦,最后只剩皮包骨。

1973年县上来了省上的医疗队,郑吉庆被诊断为骨结核,医生断定“他要依靠家属养一辈子了。”郑吉庆向记者回忆道,当时自己刚刚20出头,“心里急,但是没办法。”每天哥哥郑永庆一下班就回家,在床前陪伴着他,“他给我讲外面的新鲜有趣事,帮我定时翻身、喂药、擦洗、按摩。我心烦对他发脾气,他也不恼。总是一句话,有哥在这儿呢。我的心就慢慢安静下来了。”

郑吉庆从1974年开始,就这样躺在床上,生活起居都需要亲属照顾。

父母的临终遗言

张承志和郑永庆同为原平利县粮食局油脂公司的退休工人。在他和邻居眼里,“郑永庆不爱说话,是个实在人。他这一辈子真是辛苦呀!在大家的印象里,他整日除了忙前忙后,就是照顾病人。都说床前无孝子,但他把他兄弟郑吉庆照顾得很好。没有这个哥,就不会有兄弟今天的安稳幸福。43年了,这真不是个容易事。”

面对同事兼邻居的褒奖,郑永庆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忙接过话茬:我是老大,长兄如父。“文革”期间,郑永庆响应号召到本县农村上山下乡做了农民。“我不去,我姐就要去。我是男人,这个担子应该挑起来。”繁重的农活让身子单薄的郑永庆经常吃不消,“晚上收工后,感觉累得连饭都懒得吃。我是个喜欢干净的人,那个时候经常回到住处,脸都不洗,倒头就睡。”

安排回城后,郑永庆成了平利县粮食局油脂公司的一名普工,他的职责是推动绞扎机,压饼出油。“那个推把高到郑永庆鼻尖的位置。他每次上班就推着转圈,一直推到2006年退休。

当时他的父亲郑士志虽然得到平反,但经受打击后变得精神抑郁,身心状态每况愈下。“父亲一直感觉有愧于我,认为耽误了我的治疗机会。”瘫痪在床的郑吉庆并不责怪父亲。他说,父亲把3000元国家补贴全部给他治了病,可是他还是没有好转迹象。父亲看着瘫痪的他,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了。

1988年正月初七这一天,郑永庆被病得奄奄一息的父亲唤到床前,交代遗言:“你是家里的长子。你兄弟已经残废了,你一定要替我照顾好他,照顾好这个家。”望着老泪纵横的父亲弥留之际的嘱托,郑永庆坚定地承诺:“爸,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弟妹,照顾好这个家的。”郑永庆告诉记者,当时父亲紧攥着自己的手,说完这个唯一要求后,撒手人寰。

“我妈临走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这个瘫痪在床的兄弟。我妈临走时,拉着我的手不断重复一句话,你是家里的老大呀。”虽然时过境迁,回想父母临终嘱托,不苟言笑的郑永庆禁不住抹起了眼泪,“我没能力给他们治好病,就不能还让他们走得不安心。答应他们照顾好我兄弟,我就一定要做到。”

一个家庭的亲情接力

“在照顾我兄弟这件事情上,我妻子也在临终前给我做了交代。”郑永庆说,自己家里父亲、母亲和妻子长年患病,但他们最担心的还是瘫痪在床的郑吉庆的生活质量。

郑永庆到了30岁的时候,还没找到对象。他的老同事张承志坦言:他的家境贫寒,父母长年患病,个人条件又不占优势,女方一打听,知道他家还有一个长年卧病在床的兄弟时,想都不想地摇头就断然拒绝了。好不容易有媒人上门说有个姑娘看上老实本分的郑永庆,但女方要求结婚的条件是先分家,他不能再照顾残疾的兄弟了。

这次轮到郑永庆拒绝对方了。“他卷起铺盖搬到兄弟的住处,让母亲住进了单位宿舍。还对媒人说,女方要和自己结婚,必须和自己一起分担照顾母亲和瘫痪兄弟的责任。”

最终本县姑娘卢作秀走进了郑永庆的家门。“我哥结婚前主要是我母亲照顾我,我嫂子来到我家,接过了我妈的这项任务。”在郑吉庆眼里,父亲早逝后,“长兄为父,长嫂为母。”

然而母亲去世后,郑吉庆还是害怕兄嫂对照顾自己的承诺发生变故。“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头发全白了,又掉光了。我哥和我嫂站在我床前给我保证,说他们绝对会养我一辈子。”

嫂子卢作秀和郑吉庆年龄相仿,每次给同龄的小叔子端茶送饭擦洗喂药,都让郑吉庆感到很难为情。“我嫂子总说我是病人,特别是娘家人经常叮咛她不能让兄弟受委屈。自己答应了,就要做到。”那个时候郑永庆和妻子上班之余都要两边跑,既要照顾患病的母亲,还要伺候卧病在床的弟弟。

多年的操劳和营养不良,让郑永庆身患贫血、胆囊炎,他的两侧下肢原本相差三四厘米,饱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折磨后,脊柱严重侧弯。1987年郑永庆因长期营养不良和饥饱不均,患上严重的胃溃疡,在一次溃疡大出血时为了保命,不得不切除了半个胃。

“2006年我妻子查出患上了乳腺癌,这个时候已经是病情晚期了。我才知道她一直隐瞒病情。她说家里不宽裕,看病吃药要先满足母亲和兄弟。”妻子卢作秀手术后依然没有遏制住病情恶化,“得知我母亲住院后,她马上要求给自己办理出院手续。”

邻居们告诉记者,卢作秀从来没有埋怨过丈夫一家,常对外人说她当初就是看中郑永庆的老实本分和诚实善良,自己这辈子嫁了个好丈夫。“2006年的半年时间里,我母亲、我妻子、我妹妹三个人都因病去世了。我妻子临终前说,她放心不下我,交代我以后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瘫痪的兄弟照顾好。既然答应父母了,就要说话算数。”

小巷里的巨人

郑永庆退休前是县粮食局油脂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刚参加工作时工资不高,和母亲的退休金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元钱,这是一家人的生活费和药费。郑永庆经常靠给同事顶班、加班,在城区打零工补贴家用。

邻居们多次提议郑永庆向地方政府申请困难资助,他总说不能一有困难就向国家伸手。1995年,城关镇书记带着民政人员到他家查看,惊呼在县城怎么还有这样的贫困家庭,随即给郑吉庆办理了城市低保。“是我偷偷地给政府写信说出了我家的实情。”郑吉庆解释说,自己看到哥哥太辛苦了。

2006年郑永庆的儿子郑义下岗,拿到下岗补助金的小伙子第一时间把钱送到医院为母亲和奶奶治病。郑永庆的母亲和妻子相继因病去世后,给家里留下了近10万元的债务。

送走妻子的第二天,郑永庆带着儿子,一家接着一家地上门给亲友同事邻居们承诺:“你们放心,欠下的账我一定想办法尽早还给你们”。为尽早还清账务,60多岁的郑永庆满大街捡破烂、打零工赚钱还债。儿子郑义为了替父亲减轻负担长年外出打工,父子俩齐心协力用了5年时间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邻居们对记者说:郑永庆一家风气正,活人有志气。他是我们这个小巷子里的巨人,大家都很尊敬他。

“儿子、儿媳做做小生意,这几年借了4万多元的外债,他们答应慢慢给人家还。”郑永庆说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一天比一天体力感觉不支,“我要是走了,我儿子能照顾好我兄弟不?”

兄长的这个担忧,在兄弟郑吉庆看来显得有些过于担心了。“我侄子郑义和侄媳妇对我挺孝顺的,经常来看我,还帮忙清洗晾晒被褥。43年来我在家人照顾之下,身体状况很好,从来没有进过医院。在我哥和侄子夫妇俩的照顾之下,我不但没有褥疮,这屋子和床铺被褥上,连尿臊味都闻不到。”郑吉庆对兄长郑永庆和侄子夫妇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春节全家祭祖之后,郑永庆把儿子儿媳叫到跟前郑重叮咛:“你们俩一定要替我把你们的叔父照顾好,还要养老送终。”当时躺在隔壁床上的郑吉庆闻听后,“眼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兄弟和,其中自乐。多少兄弟为了赡养老人动起了拳脚,多少兄弟为了家产大动干戈,甚至为了家庭琐事闹得不可开交。我从我哥一家人身上感受到了真切的家庭亲情。”

“每一次看到侄子郑义,我是既高兴又难过。他还年轻,负担又重,还有我这个拖累。”郑吉庆说,每到这个时候,侄子就安慰他:叔,咱是一家人。我爸扶不动你了,还有我呀。我和我媳妇接替我爷、我奶、我爸、我妈,养你一辈子。

文/图 记者孙涛

[责任编辑:羽伟东]

相关热词搜索:永庆 陕西 好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