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模式营造幸福家园
——北京市军休办提升军休干部服务质量纪实
■本报记者 武元晋
“我在北京的退休生活很幸福。”2013年退休的防空兵指挥学院原副政委庄培国,去年被安置到北京市海淀区东翠路军休所,1年多的退休生活使他由衷赞叹。他的话说出了北京市5万多名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心声。
截至2014年底,北京已累计接收安置军休干部和军休职工近8万人。北京市军休办创新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保障模式,提升军休干部服务质量,北京市众多的军休所已成为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幸福家园。
——《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基本标准》《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星级评定暂行办法》……近年来,一项项规定出台,使军休工作实现了标准化,机构按标准服务、岗位按标准规范、人员按标准履职。
——老人不出军休所大门就能在“农社对接”的超市购买到新鲜的平价蔬菜水果;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进驻军休所知名医院的优质服务……他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服务管理社会化”,在军休所建立军休家园,为老干部提供家政、送餐、养老、医疗、法律咨询和康复保健等多项服务。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服务,是他们的又一创新举措。在老干部家中引入“一键通”急救呼叫系统;在住宅单元安装“老龄服务管理信息智能系统”;老干部出门在外,行踪实时感知,遇有急事系统就会马上向指挥平台发出警报。
——精细化服务离不开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北京市军休办在全国军休领域率先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工作培训,积极推进“社工进所”,在全市10个直属军休所增设社工科、152个军休所推行“一所一社工”,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社工人员为老干部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
新模式带来高效益,让老干部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干部陈荣超24年累计捐资上百万元,捐助了2所希望学校和18个“爱心书屋”;老干部王国巨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地区义务植树6万多株,绿化荒山上千亩……30多年来,全市军休系统有47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73名工作人员和239名老干部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
打造军休文化丰富晚年生活
——记重庆市江北区军休中心
■本报记者 张 放 特约记者 戴思文
盛夏山城,骄阳似火,数十公里外的黄水森林公园内却是凉风阵阵。7月20日,重庆市江北区军休中心的百余名老干部到此休闲疗养。垂钓、对弈、太极、舞剑……中心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让老干部们摆脱酷暑的燥热,山谷林间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军休干部大都分散居住,有的人子女不在身边,有的老伴已经去世,孤单成了影响生活幸福指数的首要问题。”该军休中心主任颜勇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心在改善老干部住房、医疗等生活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打造军休文化,通过设立文化活动小组、举办文化培训班、开展各类文化比赛,丰富老干部晚年生活,有效提升了老干部服务保障质量。
该中心老干部贺信忠退休近30年,儿女都已成家,相继独立生活,老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感觉无事可做,整日闷闷不乐。中心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后,他的生活明显充实起来。贺老掰着指头跟记者介绍这周自己的安排:“周一书法小组有练习课,周二艺术团要教钢琴,周三电脑小组有授课,周四垂钓小组一起到郊外……”说话时,贺老精神矍铄,满脸笑容,丝毫看不出已是近80岁高龄的老人。
去年以来,军休中心积极为老干部搭建文化活动平台,设立了艺术团、体育协会、书画摄影协会等7个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歌舞、钓鱼、电脑、摄影等各类培训活动。中心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为每个兴趣小组划设固定场馆,并配备了电视、电脑、点唱机、乒乓球桌等设施。他们还与旅行社签订合约,组织老干部郊游和休闲疗养,把文化活动搬到了大自然。
80岁的郑天华老人最近正忙着练歌,他参加的军休中心艺术团演唱队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组织了歌咏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郑老每天在家很早就起来练声,背歌谱,放声高歌成了他每天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郑老高兴地说,唱歌让我生活更充实。近两年,该中心军休干部在重庆市各种文化比赛中获得奖牌40多个,两名老干部书法作品被重庆市三峡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