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0日讯 2016年,是陕西“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为了打响打赢脱贫攻坚战,陕西省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先后印发了39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配套方案,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聚焦精准,锁定贫困,形成了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月17日,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数据,2016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96元,同比增长8.1%,过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万元,各市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总体呈南快北缓态势。
调查显示,去年在多项惠民政策以及全省上下脱贫攻坚措施带动下,各市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全省6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分别为西安、杨凌、榆林、延安、咸阳和宝鸡,陕北和关中地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安康,增幅为8 .6%,其次是铜川、汉中、商洛和杨凌,增幅为8.5%,再次是宝鸡、咸阳和渭南,增幅为8.2%。
去年,全省上下精准扶贫初显成效,各市大力度展开扶贫攻坚战,通过推进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工作,多方式、多渠道,特别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的产业扶贫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农村三委会人员工资大幅上涨,农民工工价稳中略增,尤其是陕北地区下半年煤炭市场回暖,煤企用工人数增多,农民工工资增长明显,另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等政策规定,使农民工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
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长,2016年陕西各市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多项惠民旅游政策拉动周边居民收入增长;部分地区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出台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方案,降低返乡创业门槛,提供创业便利,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在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调动了居民创业积极性;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也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陕西南北纵贯三个气候带,陕北、关中、陕南各地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各具特色。目前已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农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农业产业带,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黄瑞娇)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