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瞭望讯:国内行业专家研讨航天产业机遇和挑战,搭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11月28日,由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航天军民融合发展大会在陕西西安航天基地召开。大会得到了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等单位的支持。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有关部门、航天科技、国防工业相关领域的十余名专家和嘉宾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和“陕西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签署了共建协议,建设筹备工作正式启动。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由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联合发起成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为战略合作单位,是多方共建“军民融合研究院+企业+产业园+智库+军民融合基金”平台体系的核心单位。研究院首批成立商业航天元器件研发与运营中心、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中心、无人机核心系统研发中心、武器装备信息化中心、水下航行器探测与通信中心、环境试验与检测中心等六个研发中心,储备了十余个尖端产业技术领域项目。在“陕西科强军民融合科技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的助力下,力争在3至5年内,布局尖端科技前沿军民融合项目50个以上,实现投资孵化军民融合企业100家以上,培育上亿规模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过10家,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陕西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是由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和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共同发起成立的公益性机构。旨在充分整合运用各界科研力量和创新要素资源,以需求为牵引,推动区域性军民融合科技资源统筹和科技创新。这两个平台未来将主要围绕航天军民融合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同时,大会上还举行了雷神智能装备项目、航发航弹研制基地项目两大军民融合重点项目的签约仪式。雷神智能装备项目由陕西雷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实施,计划总投资2亿元,将构建无人车装备领域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军用地面无人机领域的总体平台。航发航弹研制基地项目由中天引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计划总投资7亿元,主要开展航空发动机、直升机零部件以及智能精确弹药产品研发生产。据西安航天基地招商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两大项目将充分依托陕西、西安科技、区位优势,创新军民资源统筹模式,培育军民融合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丰富陕西、西安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有力支撑陕西、西安打造全国军民融合及全面创新改革示范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晋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吴志坚等专家,分别就军民融合大背景下航天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航天产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等内容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交流了国际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共同研讨促进我国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今世界,航天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航天”的跨界融合将产生颠覆性的创新,军民融合是世界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给航天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目前,正处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航天产业实现军民融合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助益。专家建议,未来要转变发展模式,把航天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大力支持军工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民用和商业航天集群化发展,加大航天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大航天产品的应用力度,加大航天领域的开放力度。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相结合,推动军用和民用产业在航天领域的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
航天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于布局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的西安而言,将是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参加大会的西安市政府领导指出,军工科技是西安市整体科教优势的关键组成和科教强市的重要支撑,尤其是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以航天运载动力、卫星应用和航天特种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内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不但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提供了保障,相关军民融合产业也创造了160多亿元的年产值。西安要紧抓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结构深度变革的历史机遇,继续做好在军民融合领域创新改革的大文章。
作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天基地成立十年来,已初步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航天科技转化平台和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区内已有50余个军民融合项目落户。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基地将紧抓西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以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为目标,打造富于创新活力和科技人文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高地。(宽宁)
[责任编辑 文稳翔]